于今:传承非遗文化需要“造血”
今年春节前,于今发起的“乌鸦文化节”获得了巨大成功,为我国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您是我们文化的功臣,是民族的也是人类的……”著名民俗学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曹保明先生如此评价于今,这也是对其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肯定。
日前,记者就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相关话题采访了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执行副会长于今。
传统文化陷入丢失“自我”危机
“要知道”我“是谁,就要清楚认识自己,要明白自己的来历。人是这样,民族更是如此,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现在我们对各个民族文化的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向普遍无知或知之甚少,就导致了”自我“的丢失。”于今说。
于今表示,“乌鸦文化”即体现了古老民族与其他生灵相敬互利、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哲学,以及善待自然、宽厚仁德、知恩图报的民族传统。因此,继承发扬“乌鸦文化”是我们文化寻根、找回“自我”的一种有益探索方式。
“如果在接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丢失了”自我“,就会引发文化危机,进而可能会导致民族危机。”对此后果,于今深表担忧。
“其实,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意识形态从不缺乏”扬弃“和”兼容并包“的文化理念,遗憾的是我们未能有效继承这一理念,所以如何取舍传统文化就不仅面临了理论上的困难,更面临知识上的困难。”于今无奈地说。例如,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必须正确对待的文化资源。但是近代以来,中国人在如何对待中医问题上的争论,直到今天仍在进行,并未取得一致意见。中国文化的精华尚且如此,其他文化的传承就更加堪忧了。“在此情况下,认清”自我“已是当务之急。我们要做的第一步是解决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普遍无知或知之甚少,要知道”我“是谁,要有”文化自觉“,更要有”自知之明“。”于今向记者解释道。
传承非遗文化需要“造血”
我国经久不衰的传统节庆,几乎被多种本在华夏大地从无文化根基的“洋节”比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父亲节等在商人、媒体用“洋气即文明”的烟幕炒作所渐进代替。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原本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节日和信仰,但是很多都已被历史的流沙磨灭了,我们少量存世的文化火种也面临着熄灭的危险,如果忽视现有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对子孙后代而言就是不可饶恕的失责。
对此,于今表示,乌鸦文化是中国非物质文化的缩影,和已经消亡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一样,具有很多共性的东西:“一是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物质生活的同化作用向精神领域延伸;二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其他民族或国家的习俗和物质生活方式;三是非物质文化与现实生活剥离。”于今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的加快,我国的文化形态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危机。再加上外来强势文化的挑战,我们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体记忆正在经受遗忘的考验,非物质文化已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之中。
“文化的传承是具有可借鉴性的,乌鸦文化的研究可以为其他文化类型的传承提供宝贵的经验,让传统文化在现实中找到生存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化解非遗文化继承的危机。”于今说。“总之,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的不是”输血“,而是”造血“,找到非物质文化的现实需要才是活水之源。”于今强调。
突破传承文化的思维定势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文化软实力。这为我国非物质文化的拯救和继承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当然,我们激活民族文化事业的前提还是要在民族民俗文化中找到自我,这样才能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和行为定势及心理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大于抢救一两件文物,因为拯救文化就是拯救民族生息繁衍的根。我们有困难有危机,也有实力有希望。”于今表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文化形态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一旦文化生存的物质条件产生了变动,文化形态也将随即变化。如何让文化形态随着社会形态而演变,这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难题。研究表明,能够流传至今的文化形态都是经过历代祖先改造过的,这要求我们在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做到与时俱进、发掘创新。乌鸦文化的尴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长期以来,”谈鸦色变“并主观视为不吉利,这是迷信也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有其特定的历史作用。如果我们不能革新文化(300336,股吧)观念,那么失去的不仅是乌鸦文化,很多非物质文化也将面临灭顶之灾。”
大脑对传统文化观念的排斥才是文化灭绝的罪魁祸首,从这个意义上说,非物质文化传承就是一场大脑的革命。在记者看来,“乌鸦文化节”的打造,就是一次非物质文化的创新之举,因为乌鸦文化节植根历史文化,同时也紧跟世界潮流,有利于我们把思想从那些过时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型传承。
据记者了解,刚刚批复成立的“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专家委员会”、“中国民族文化战略研究院”以及“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专项基金办”(简称“一会一院一基金”)将由于今负责。
无论是非物质文化还是物质文化的发掘和传承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实现这个目标依然任重道远。但我们坚信,在科学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会有更多像于今这样的文化义士加入文化保护的行列。随着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的不断推进,兼容并包的文化氛围日益浓厚,中华文化所蕴藏的强盛生命力也会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