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非遗传承人

王洪

上海绒绣贵为国家级“非遗”,但日子并不好过。上个月经媒体报道绒绣青黄不接、绣工屈指可数的情况后,引来各方关注。如今由洋泾街道出资,对学生免费授课的“洋泾绒绣传承人培训班”在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学校正式开课,61名女学生共同飞针走线,学习时间预计两年。

这几年,上海的非遗保护从市到区县都做了许多工作,但如果仔细考量和观察就会发现,沪上众多非遗项目都后继乏人,活动和传播空间狭窄,导致持续生存发展的土壤远没有形成或极度流失。

现今,在上海前三批命名的157个市级非遗项目中,有相当一部分失去了生存环境。2011年,上海非遗中心对188个非遗保护点做了问卷调查,发现申城非遗项目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方式,平均数只有69。7%,已不存在的为30。3%,许多项目的生态环境更有很大程度缺失。

调查结果并非骇人听闻。据笔者了解,七宝的皮影戏,第5代传承人年龄已过70岁; 马桥手狮舞制作技艺,几乎没有传人;青浦的田山歌,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原来依附于稻田劳作产生,现已失去生存环境;上海港码头号子,也因机械化的吊装,港区码头再也看不到工人们一边搬运重物,一边吼号子的情景; 传承人数量减少与年龄老化,是困扰沪上非遗项目传承的重要原因。由于从事非遗传承经济报酬少,社会认知度低,缺乏年轻人学艺继承,这个现象正出现在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中。

任何技艺和技能传承,人都是第一位的因素。保护好见证我们这座城市逐步发展变迁、留住历史长河中点点滴滴生活记忆的非遗项目,命名非遗名录只是一种形式,重要的还在真正发挥传承人的作用和作为,培育非遗保护发展良好的土壤和环境。

上海每年有500万元的非遗专项资金,加上原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标准中对非遗传承的要求,今年又确立了非遗名录退出机制等,基点都是营造环境,培育土壤,从传承人抓起,落实传承机制,建设起非遗成长发展的基础设施。只有抓好了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培育,沪上非遗项目才具备生生不息、长久传承的条件。

责任编辑:八宝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