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寻“老北京叫卖”传人 无人来学

老人头戴瓜皮帽,身穿棕色褂,脚踩黑布鞋。这副装扮,正是他在老北京城里叫卖数十年的标准装扮之一。实习生 王飞 摄
82岁的老人崔燕民,右手拨浪鼓一摇,嘴一张,洪亮的声音在小区里传开了:“卖刮头篦子啊,打梳头油、卖网子啊”。
老人头戴瓜皮帽,身穿棕色褂,脚踩黑布鞋。这副装扮,正是他在老北京城里叫卖数十年的标准装扮之一。
崔燕民说老北京会叫卖的没几个人了,这几年他一直在寻找传人,却没一个人找他来学过。
学艺
跟在孩子身后“偷师”
“我是满族正黄旗人,1931年出生在安定门内方家胡同,那会儿家道衰落,皇粮也不发了,没过几年,日本人进了城,好多人逃了。”
家境差的他没法离开北京城,只能做小买卖养活自己,而要让住四合院里的老百姓打开门出来买东西,唯一能依靠的只有叫卖声。
“那会儿街上都是小孩卖东西,烟卷、臭豆腐、报纸、日用品……几乎什么都卖,他们喊,我就跟在后面,把路线和叫卖的方法,悄悄记下来。”崔燕民说。
叫卖
一铜子儿买三铜子儿卖
他卖过最有意思的东西是“冰核儿”。冬天护城河的水结了冰,被人挖出来储藏在地底,夏天一到就把冰拉出来卖。整块儿的冰崔燕民买不起,他用一个大铜子儿买一筐“冰核儿”(指碎冰碴),用棉被一捂,沿着东城的胡同儿就叫卖上了:“冰核儿哎,多给哎。”
胡同里有人想买冰泡水喝,就给崔燕民两三个小铜子儿,拿盆装一盆冰核儿。
一天下来,一个大铜子儿批发来的冰核儿,最后卖完能得三个大铜子儿。一个大铜子儿能换十个小铜子儿,崔燕民会用两个小铜子儿买碗面吃。
传人
“丢了就太可惜了”
一年一年的叫卖,崔燕民逐渐掌握了上百种叫卖方法,从吃食到取灯儿,从锔锅锔碗到收旧货,从卖菜到卖时鲜土产。
1955年崔燕民进了建筑公司做了普通工人后,再也没有走街串巷吆喝过了,不过那些吆喝的语句,都留在了老人的脑海里。
随着时代的变迁,老北京叫卖很快趋于绝迹。2007年,“老北京叫卖”被列入第二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但时至今日,与崔燕民同时代的张振元、臧鸿等叫卖老艺人,已先后离世了。
“我脑海里的这些东西,想找个传人,想找个愿意把它们记录下来的人,丢了就太可惜了……”崔燕民说。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