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捧出“非遗”瑰宝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送给宜昌的贵重礼物,是这座城市留存的特殊记忆。

楚文化的摇篮,巴文化的发祥地;以屈原故里、大三峡、清江流域、沮漳流域为载体,上古楚文化、巴文化、大川文化,都在这里交融光大,积淀发展。

保护、传承、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重要历史使命。

2002年起,宜昌在全国率先全面启动抢救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工程,并成立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收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认定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传承人。同时,所辖的三市五县,也成立了非遗保护专门机构,对不同种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针对性保护。

2006年5月,国务院首次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从那时起,数据证明宜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处于领跑地位。

1项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宜昌不仅是入选国家民族民间文化综合试点城市的地级市、全省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多的城市,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长阳的撒叶儿嗬、长江峡江号子、下堡坪故事等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更闪烁着独特的光彩,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文化友人到宜昌一探究竟。

今年6月,2013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在秭归开幕,在3天的节庆活动里,成千上万的文化友人齐聚屈原故里,包粽子、蒸粑粑、煮鸡蛋、做香囊、艾叶洗脚、抹雄黄酒、纳布鞋……把原汁原味的秭归端午民俗,和着艾叶香,传承开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在活态传承。2007年起,文化部相继公布了4批共1986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宜昌有12人;2008年起,省文化厅相继公布了3批共451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宜昌有93人。

无论是下堡坪民间故事代表性传承人刘德方、兴山民歌代表性传承人陈家珍,还是宜昌丝竹代表性传承人黄太柏、枝江民间吹打乐代表性传承人杜海涛……都把祖先的智慧结晶口耳相传、手手相递。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薅草锣鼓(长阳山歌)代表性传承人王爱民,曾多次参加全国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等大型演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青林寺谜语代表性传承人赵兴寿,曾多次登上央视舞台,接受著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朱军等人专访……“只有走出大山、走向全国,才有可能把技艺传播开、传承广,否则再璀璨的文化也会走向消亡,渐渐枯萎。”王爱民说。

2011年,宜昌成功申报并入选了4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4个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4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

肩负重任的宜昌人民还在努力。为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永久保存,近年来,宜昌还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建立了传承人名录等,储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12。5T;宜昌各地还相继整理出版了刘德芳传讲传唱的“五书”、乡土教材《灿烂的昭君文化》等大量非遗项目专着和音像出版物……

荣誉也接踵而至。2007年,宜昌市文化局荣获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荣获人社部、文化部共同授予的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丰富宜昌文化内涵、提升宜昌城市品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在过去还是将来,宜昌都会尽全力留下这块瑰宝,留住宜昌的传统文化之根。

责任编辑:八宝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