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丹龙:倾心守护“非遗”30年
郭丹龙是聊城市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文化站站长。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他历经20余年寻访,终于在脚下“挖”出澄江玉泥砚台和东昌毛笔两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龙飞凤舞打花杆民间舞蹈等十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8月11日,在道口铺村村碑旁,郭丹龙说:“要说文化底蕴,我们这里完全可以用‘深厚’来形容。说吹的有唢呐,说玩的有龙灯,听传说有龙母三娘……如果说这些有点‘文绉绉’,那么流传了几百年的‘竹马舞’则是文武兼具,百姓至今跑起来还生龙活虎。”
在许多人眼里,基层文化工作没有多少事可干,是个闲职。但在郭丹龙眼里却有干不完的活儿。“我热爱文化事业,更热爱本地的民俗文化,挖掘和整理本地民俗文化并传承下去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30多年来,郭丹龙对当地的16处(项)非物资文化遗产全部设卡建档,还着力培养了一批业余文保员,组建了道口铺街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在他的倡导下,近5年来街道先后组织举办了14次民俗文艺汇演,13次书法作品展览,3次剪纸比赛,极大地保护和弘扬了当地传统文化。
为更好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郭丹龙给民俗文化骨干们更多的关心和支持。肖香坊村竹马队队员肖文忠患病住院时,郭丹龙将留给自己孩子的300多元学杂费为他交了医疗费,还经常到卫生院探望护理他。当肖文忠老人出院时,正逢寒风呼啸的腊月,他买了一条电热毯送到老人家里。正因为这种倾心交往,郭丹龙在开展民俗文化工作时,能够获得大家一致支持,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为使当地特有的“白胡子苍龙”龙灯重现光彩,郭丹龙耗费了不少心血。据舞龙队组织人胡树芬介绍,道口铺龙灯在清朝初年达到鼎盛,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但在1980年前后,这门民间艺术却几近灭绝。胡树芬说:“1987年,郭丹龙及时给予扶持,他出资为龙灯队员购买了20套服装道具,并聘请当地老艺人给年轻人传授技艺。经过三个月的刻苦训练,道口铺龙灯又重新展现在人们眼前。”
高马村打花竿经多代传承,传到58岁的马庆法手中已传至第十八代。为了继续传承下去,郭丹龙说服马庆法改变传男不传女的传统,将平生所学传给了同村文艺骨干周荣华,促进了花杆舞的流传。周荣华说:“打花竿作为非遗的一枝奇葩,我一定好好把它传下去。”同样,在郭丹龙的操持下,田庙村的唢呐吹奏、肖香坊村竹马舞都有了传人。
他搜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资料,郭丹龙访遍了全街道的家家户户,有时为了一条道听途说的历史文化信息,不知跑了多少冤枉路。
为挖掘道口铺的历史史料,郭丹龙通过电话、信函等方式与全国各地的20多名专家学者建立了联系,并先后组织挖掘、整理、编写、出版了《龙母三娘庙——道口铺王海子村秃尾巴老李的故事》、《度狗铺传说》、《白胡子苍龙》等资料4万多字。现已初步完成该街道非物资文化遗产16个项目的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建立了非物资文化遗产档案18卷。他撰写的手稿达80多万字,稿纸达1。6公斤重。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