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忽视的文化传承
在人类与海洋的接触中,不但产生了烙上大海印痕的经济,还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文化艺术。在沿海地带,渔民出海打渔时,常常一去好几日。茫茫大海上,陪伴他们的便是渔歌;妇女们在家中劳作,一边浣洗,一边大声地唱着渔歌,期盼海上的亲人早些满载归来。人们生活在海边,吃着海,用着海,也歌唱着海。这些渔歌在长期的发展中,还融进了沿海地区独有戏剧当中,表现海边人民的生产生活、喜怒哀乐。久而久之,形成了多样的、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是不可或缺的珍贵文化遗产。
20世纪后期以来,人们创造的这些文化艺术遭遇着日益严重的危机,对其进行抢救与传承刻不容缓,“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正是秉着这样的初衷而提出。在沿海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更显珍贵,其传承不容忽视。
汕尾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广东省汕尾市地处粤东沿海,是潮汕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挨家文化、畲族文化和广府文化的交汇区域,方言、民俗多种多样。这里不但孕育保存了4个被誉为“活化石”的古老稀有剧种,还蕴藏着多达69种的民间艺术。
汕尾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艺科科长陈秋丰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谈到,汕尾有宋代流入的滚地金龙、元末明初流入的汕尾渔歌、明朝万历年间流入的钱鼓舞、流传了700余年的南万象歌……此外还有麒麟舞、猴子狮舞、大型英歌舞、红色妇女舞等。汕尾不光是“渔米之乡”,还是“戏剧之乡”,2008年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全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
在汕尾丰富多彩而又带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中,不但有直接表现海边人们生活劳作的画作、雕刻等,还有动听的渔歌以及由此演化而来的戏剧。海丰白字戏剧团原团长吴佩锦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介绍,汕尾地区的渔歌及戏剧中展现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出海打渔时的希冀,也有在海上艰苦作业、与风浪博斗甚至遇到危险时的勇敢及相互帮助,更有丰收归来时的喜悦欢乐;既有岸边孩童追逐戏水的童趣盎然,也有妇女们洗衣晒鱼的辛勤操劳,更有她们等待丈夫归来的期盼。在戏剧中,形式与内容更加多样,许多唱腔借用了传统渔歌的唱法,而表现渔民情感及婚嫁的剧目更是引人入胜。
保护
多项举措贡献力量
在经济发展与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渔业发展受到限制,很少能再见到渔民们唱着歌儿出海的场景,与此同时,与沿海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艺术也遭遇了低潮。
近年来,汕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大力推进“人文汕尾”建设,把抢救、保护、传承、发展和利用优秀民间艺术事业摆上重要位置。从政府的领导规划到企业家的赞助扶持,从老一辈艺术家的精细传承到年轻一代的推陈出新,全市都贡献着力量。陈秋丰介绍,汕尾多次举办民间艺术研讨会、稀有剧种生存与发展座谈与点评会,并出版专业书刊;举办汇演,提高民间艺术演出技艺;加大投资,海丰、陆丰二县每年都拨给20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专业剧团发展,同时还划拨专款支持剧团进京上省演出。
目前,汕尾市除5个专业剧团外,还有156个民营剧团,更不用提为数众多的渔歌队、麒麟舞队、滚地金龙队、海陆丰八音队……陈秋丰说,近年来汕尾的滚地金龙、麒麟舞、四大戏(即白字戏、正字戏、西秦戏和皮影戏)等已跳出汕尾,跨出珠江,越过长江,甚至飞出国门。
今日的汕尾,文化厚积薄发,呈现文化古埠新风貌,人文汕尾正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
申遗
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
2005年,汕尾申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后先后有8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在这些珍贵的遗产中,大多数人都知道“陆丰皮影戏”和“滚地金龙”等,但对于“白字戏”、“正字戏”、“西秦戏”等古老稀剧,年轻人知道的就不多了。
“白字戏唱腔很好听,语言通俗易懂,群众喜欢听。”吴佩锦表示,这些剧种在当地群众中有根深蒂固的魅力,其剧团均被称为“天下第一团”。
“不是说该剧团的水平天下第一,而是指对一个剧种而言,只有这一个剧团表演。”汕尾市群众艺术馆退休的副馆长黄秋帆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天下第一团”实际上是稀有剧种的“独生子”,承担着“传宗接代”的重任。可是这些剧种由于经费不足、市场低迷、人才流失等问题,普遍发展缓慢。
不光如此,剧团还存在着很严重的年龄断层。“30来岁到50来岁的这一层基本没有,青黄不接。”吴佩锦说。
传承
人才培养是关键
文化遗产传承最关键的因素是人。“各种戏的内涵不一样,现在很多培训只能培训基本功,那些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唱腔容易退化。”在吴佩锦看来,代代相传的精髓必须通过长期的系统培养来获得。
人才培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要有想学的人。据了解,汕尾现在一个戏剧演员每月收入约为2000元,在汕尾算是中等水平。但如果上大学,毕业后平均在3000元左右,因此家长们普遍不希望孩子去学戏。另一方面,要有系统的培训力量。黄秋帆告诉记者,汕头市并没有汕尾这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是却有专门的培训学校,“汕尾需要专业戏校。”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获得更多的保护,以求有更大的进步与发展。而它的保护不仅仅需要人民大众的拥护,更需要政府的扶持。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