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重传承才能更好保护

对话凤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李德煌

记者:目前,凤凰县非遗保护中心的工作主要是什么?又有哪些重点非遗保护项目?

李德煌: 非遗中心的工作很细,大致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普查、建档立库工作;二是负责申报州、省、国家级项目;三是加大县级名录的公布;四是采取系列措施,加大对名录的保护力度。近年来,凤凰县一直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先后组织国家级、省级以及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目前,已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有5项,包括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苗族鼓舞、纸扎技艺、苗医药等,省级3项,州级15项。

记者:请具体谈谈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大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力度?

李德煌:我们通常采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对项目进行完整记录。另外,在全县举办各种大型文化活动时,表演传承优秀项目,如在“银饰节”等节日中组织表演霸王鞭、阳戏、茶灯、苗族唢呐、苗族鼓舞等。同时,我们通过举办各种展览和培训班在青少年中广泛宣传传承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有,就是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介展示有保护价值的项目,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

记者:您长期从事非遗保护工作,您认为在非遗保护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是什么?

李德煌:非遗保护最关键的还是在保护的同时如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人死艺亡”的独特性,没有后继者,技艺的流失不可避免。一方面,传统技艺的学习耗时耗力,年轻人很少能静下心来学,所以年轻的传承人较少。另一方面,即使学成,传承人也会面临因生育、生活等原因放弃的可能。比如砚台大师姚观山收了5名弟子,现在只剩下1名,因为难以维持生计,都离开了。还有,技艺在传承过程中相关步骤有逐步流失的可能,要完整保存下来有难度。另外,非遗保护需要大量资金,根据相关文件规定,国家级传承人每年可获国家资助1万元,州级传承人只能得到1000元支持,要改善他们的生活,还要加大投入。

对我们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将非遗保护与市场开发结合起来,让这些技艺在市场上得到认同,创造精神价值的同时也能创造物质财富。只有这样,非遗保护才会更有保障。

记者:对于未来的非遗保护工作,凤凰县有什么规划,您有哪些期待?

李德煌:目前,县政府准备征100亩地做一个大的苗寨形式的传习所,将凤凰县内所有的传习所都集中起来,让这些技艺可以利用凤凰丰富的旅游资源得到传播,也让世界更了解凤凰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将继续推广“非遗文化进课堂”项目。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希望政府加大对非遗保护的投入,让我们的传承人在更有保障的氛围里将“历史的记忆”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lmk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