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计划5年内建30个以上非遗传承场所

作为一座山海相拥的城市,山海文化一直是连云港地域特色文化。如何将历史文化的生态传承保护和城市建设发展同步推进,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重要举措和良好载体。近日,连云港正式出台《连云港山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标志着连云港正式建立连云港山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山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文化定位是什么,规划思路和空间布局如何,保护对象和内容是什么,15年时间如何分步骤建成这一生态区?对此,记者进行逐一解读。

探索多样性文化保护模式

建立山海文化生态保护区,并非保护单一的山海文化。而是以保护区内的山海文化、淮盐文化、徐福文化、花果山文化、《镜花缘》文化、孝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为主脉,积极建设、完善多样化的适宜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保护、利用的工作机制。通过科学规划、整体保护,努力构建相互协调、相互补充、互助互动的自然文化生态系统、历史文化生态系统和社会文化生态系统,保持连云港地区文化遗产及相关文化生态和文化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今年3月,连云港正式获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江苏省从2010年就启动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其中,具有山海特色的只有连云港山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也是目前江苏省惟一的市级范围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和全国极为少数的能够将山海文化作为地域同时进行保护的区域之一。

根据此次公布的《规划纲要》,保护区将按照“一体两翼多点”的空间布局原则展开,即以云台山为主体,沿海岸线向两翼伸展,选取多个居民和文化积聚地作为保护区重点建设的区域布局。所涉及的地理范围是以连云港市城市规划中的主城区和沿海岸线乡镇为核心概念的行政区域,构成核心区域、传播区域。规划区域总面积约7950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约505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900平方公里,人口约340万。

5年内建成30个以上非遗传承场所

按照规划总体思路和发展构想,连云港山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期限确定为15年,即从2011年至2025年,建设目标和任务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完成,并根据未来社会和时代发展状态不断修订。

保护对象和内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承人,即海洋文化类、山地文化类和综合文化类三大类近百个子项;重要文化空间包括已经建成、在建和拟建的14个“非遗博物馆”、56个重要“非遗”项目传承展示基地、12个重点“非遗”区域传承保护基地、8个重点“非遗”文化园区和30个学术机构;重要文化环境主要包括居民日常生产生活和文化偏好以及已经建成和在建的10个自然文化保护区域;社会形态主要包括传统节日、地方节庆、祭祀活动、传统集会和一些地方民俗。

在未来5年内,连云港将建设淮盐文化生态博览园、东海水晶文化创意园、“花果山传说”文化保护基地、“东海孝妇传说”文化保护基地、徐福文化生态创意园、“海州五大宫调”数字化生态博物馆、汤沟酒酿造技艺展示传习保护基地、汪恕有滴醋酿造技艺展示传习保护基地等30个以上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传习所、展示中心或生态博物馆、博览园等,确保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既能做到很好的保护,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运用。

建立“非遗”保护项目退出机制

根据规划纲要,连云港将建立完整的四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体系。力争到2015年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达到4个,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达到3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达到30个,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达到15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达到120个,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达到120人。此外,逐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退出机制,对于只注重申报、未进行有效保护的项目坚决予以清退。

到今年底,连云港将完成市级以上“非遗”保护项目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的梳理建档工作,建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市县(区)级“非遗”保护档案和信息数据库。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和网站、数据库为基础,打造网上展示平台,逐步建立“非遗”项目知识产权和“非遗”文化产品的交易平台,扩大影响力和辐射力,拓展传承发展空间,更加有效地利用“非遗”保护项目资源。

8项保障举措 推动实验区不断深入

建设连云港山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保障生态保护区工作落到实处,纲要提出从组织、宣传、政策、资金、科技、人才、环境等8个方面进行保障。

在资金保障方面,将建立保护区内各级政府财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投入的机制,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逐步提高比例。实验区的各类经费实行专款专用,加强对保护经费使用的管理。各级政府在建设保护区过程中,要在用地、规费减免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招引有影响力的战略合作伙伴加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整体性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

连云港还将邀请全国相关专家,成立连云港山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保护区建设提供全面的学术指导和智力支持,并进行督促、检查。建立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库,为实施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提供必要的业务指导和信息服务。此外,还将借助沿海开发的历史机遇,建设富有海洋文化和山地文化的城镇。比如,在柘汪镇、海头镇等沿海小城镇集中建设渔民、盐民居住小区;在宿城乡、云山街道、中云街道、朝阳镇、云台乡、花果山乡、南城镇等地集中建设山民居住小区。提高保护区内同类人群的集聚度,形成类文化群体,集中保护其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民间风俗和文化偏好等,为连云港山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生存环境。

责任编辑:lmk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