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非遗:传承帮扶多措并举 项目数量全省前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近日,我市14个非遗项目的老、中、青三代28位优秀非遗传承人在枣庄市参加了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他们不俗的手工技艺让观众惊叹不已,很好地展示了我市非遗手工技艺水平和传承保护硕果。多年来,我市文化部门严格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不断完善非遗保护机制,制定了有效保护措施,并积极深入民间开展大规模普查、发掘工作,不遗余力地进行整理、申报工作,鼓励支持传承人广泛开展传习活动,目前我市非遗保护工作已取得显著成绩,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健全保护体系扎实推进普查申报工作

2010年,市非遗保护中心在市群众艺术馆正式挂牌成立,各县(市)区非遗保护中心也相继成立。同时明确了全市非遗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并设立专项保护经费60万元,为非遗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物质保障。这标志着我市非遗保护长效工作机制初步建立。

本着“深入调研、全面记录、突出重点、精心整理”的原则,市文化部门自2006年始便多次组织专业人才组成普查队伍深入民间开展大规模普查工作,积极发掘、抢救濒危项目。经不懈努力,共普查非遗线索3000余条,记录整理项目资料400多个,征集各类实物800余件,普查范围涵盖我市10个县(市)区,普查项目全面涵盖10大门类,同时共走访了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500多人。经普查,基本了解和掌握了我市非遗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及生存现状。

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市非遗保护中心及时按照国家非遗保护中心公布的分类明细将全市普查所得典型实物、文献、音像等资料进行细致归类整理并分档储存,建立了较完备的非遗资源档案,并按照省级档案室标准,建立了专门的非遗档案室和非遗数据库,编辑出版了多卷《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介绍了我市非遗项目。

针对章丘芯子、花鞭鼓舞、济南面塑等一批文化内涵丰富、意义重大、技艺精湛、生存现状濒危的项目,我市进行了系统深入地挖掘整理,并严格按照非遗保护名录申报程序认真填写申报材料,邀请省级专家、学者对项目进行论证,几经遴选才最终确定申报名录。目前我市已成功申报国家级名录7项、省级名录33项、市级名录176项,项目数量位居全省各市前列,很好地展示了我市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多项措施并举广泛开展活态传承活动

为广泛宣传非遗保护知识,深化非遗项目保护,增强民众对非遗知识的了解,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了“非遗进校园、进社区”、“非遗公益传习班”、“非遗传习大课堂”等系列活动,并在学校建立一批传承基地进行活态传承。“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自2008年开始,以我市非遗项目图片展、项目技艺展演、技艺知识传授等多种形式先后走进山东大学、明湖小学等院校及阳光100社区、舜玉社区等社区。该活动4年间举办了100余场次,涉及非遗项目100余项、项目传承人20余位,20余所学校及10余个社区的20万人参与其中,受到全体师生与社区居民的高度评价。“此项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学生全面了解我市非遗知识提供了良好平台,进而培养了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这对我市非遗保护工作来说是大有裨益的。”纬三路小学一位老师在活动现场说。

2008年我市创办了“非遗公益传习班”,组织了一批极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传承人面向全市群众开展免费培训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1期,共开设了济南皮影戏、剪纸、面塑、鲁绣等4个非遗项目,2000余名学员参加了培训。为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市非遗保护中心又精心策划了“非遗传习大课堂”活动,首先选定了卧龙花园社区、曲水亭街社区、泉星小区作为试点,组织面塑、剪纸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为社区居民定期授课,首期培训已有数百人报名参与,此举赢得了社区居民的热烈欢迎与一致好评。“我很喜欢这些民俗文化,只是平时没机会学习,没想到免费的培训能送到自家门口,老师们教的都很认真,我准备学完剪纸再学面塑,在家还能教教小孙子。”在卧龙花园社区学习剪纸的一位大妈开心地对笔者说。

同时,我市建立了一批以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为依托的传承基地,大力支持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其中济南艺术学校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南上山街小学、馆驿街小学、济南回民中学等被确定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基地”,山东省实验中学和纬十路小学被确定为“京剧传承示范基地”。这些活动的开展秉承了非遗从青少年抓起的工作理念,有力推进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加大扶持力度强化传承人队伍建设

非遗的产生、传承及发展都是由其载体――― 传承人来完成的,他们掌握并传承着民间文化知识与民族技艺精髓,没有了传承人,也就没有了非遗,因此加强非遗保护的核心就是对传承人的保护。我市历来重视对传承人的保护工作,为鼓励和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于2009年积极组织市级非遗传承人申报、评审工作,经相关专家严格筛选、科学认定,最终姚忠贤、姚大新、杨福安等24人入选我市首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3人入选国家、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此外,我市及时制定了《济南市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培训方案》,通过定期召开代表性传承人座谈会、集中培训学习、交流等形式,不断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依据我市制定的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补助方法,每位传承人每年可获补助3000元至5000元用于他们的生活和传习活动。

为强化非遗传承人培养工作,我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开展多种形式的传承帮扶活动,于2006年组织开展了“济南市十佳民间艺人”评选活动,并主办了面塑代表性传承人何晓铮的收徒仪式。市非遗保护中心在2009年设立了“济南皮影艺术传习所”,专门用于济南皮影展演、传习、交流活动。商河县文化旅游局为商河鼓子秧歌代表性传承人杨克胜在杨庙村建立了传承培训基地,专门成立了“克胜鼓子秧歌艺术学校”,重点培养13岁至18岁的青少年后备人才。今年7月份,我市又帮助13位传承人开展收徒、培训活动。此外,我市多年来积极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省内外的学习交流活动,并多次组织姚忠贤、何晓铮等传承人赴韩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台湾、香港等地区演出交流。通过交流,成功拓展了传承人的视野,同时也扩大了我市非遗项目的影响力,有效提升了我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目前,我市开展的保护措施为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培养新的传人提供了便利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已有效缓解了后继乏人的尴尬局面。

责任编辑:lmk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