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文化遗产一旦“申遗”成功就没人管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作为文化部非遗专家部主任,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昨天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不良政绩观的驱动下,文化遗产一旦“申遗”成功就没人管了,他建议把“申遗”变成“审遗”。

有地区先拆真再造假

针对有媒体提出,中央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后,有地区先拆真文物,再造假文物,拉动了GDP,却破坏了文物,冯骥才认为,这一种“跃进”,是不良政绩观在起作用。“很好的事情落到不良的政绩观里一定会变味。”

他以“申遗”举例说,文化遗产一旦申遗成功之后就没人管了。实际上文化遗产申遗成功后,保护才应该开始,因为已经被确定为国家的宝贵财富了。但一旦把申遗当成政绩驱动,成功后那当然就没人管了。

冯骥才表示,已经跟文化部相关领导建议,把申遗的“申”字加一个宝盖变成“审遗”,“我们有多少的遗产已经变味不再是遗产了,我们必须对我们的遗产认真负责,不能把变味的粗制滥造的东西留给我们的后代。”

“维修式拆迁”是借口

“维修式拆迁”正在让文物或者古迹变成“新古迹”或者是“新文物”。冯骥才昨天批评说,“维修性拆除”既有了文物破坏的现象,又有了文物破坏的借口。

冯骥才昨天参加全国政协主题为“深化文体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记者会时表示,文物从来没有新的,如果说是新的只能是假古董,但是,建设性的破坏一直存在着。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尤其是最近的“维修性拆除”既有了文物破坏的现象,又有了文物破坏的借口。过去对历史建筑有一个很荒谬的错误的做法叫做“整旧如新”,后来对历史认识清楚了,叫法改为“整旧如旧”。意大利在修复梵蒂冈西斯廷教堂壁画时用了一个词叫“整旧如初”——就是这个“整旧如初”在学术界有很长时间的争论。学术界使用一个概念是非常慎重的。一个有知识的、有文化的、知道什么是科学的国度每一个概念的出台都要经过非常慎重的推敲,尤其是对我们的文化遗产。因此,这些词汇的出现非常可怕,但愿这种野蛮的词汇再也不要在我们媒体当中出现。

冯骥才说,我们把几百年、上千年形成的千姿万态的具有个性的城市都变成了千城一面,这是一个文化悲剧,把这样的东西交给后代,后代只能说我们这一代无知,我们这一代人没文化。

■相关新闻

单霁翔:故宫一些空间“不敢”开放

晨报讯(首席记者 崔红)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昨天表示,故宫内著名的“三希堂”只有七八平方米的面积,一旦开放就会被“踏平”。这将会成为数字故宫的一部分,市民可以网上逛。

单霁翔昨天参加全国政协主题为“深化文体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记者会时表示,故宫有一些空间经过修缮但没有敢对外开放,比如雨花阁、倦勤斋,比如三希堂。三希堂很有名,但是只有七八平方米,如果进去七八十人就被踏平了,她就没有未来了。故宫已考虑把倦勤斋、雨花阁、三希堂做成数字故宫的一部分,通过大屏幕和观众自己的点击,自由游览这些不能进去的殿堂和场所。

单霁翔还透露,更多的红墙里面的办公室,在2016年将搬到紫禁城红墙以外的区域,把更多的空间让给观众。乾隆花园、慈宁宫花园、慈宁宫不久的将来能够实现开放,但目前正在做预案,在开放和保护中找到平衡点。

留个电话 会下再辩

3月8日,委员们围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接受记者提问。冯骥才委员(左)和王健林委员(右)在回答一个问题时意见产生分歧,一番辩论后,两人互留联系方式,约定会后接着聊(拼版照片)。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