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收尾:民间药方能申遗成宝

半岛都市报5月5日讯 “民间治病的土方子、物候天象甚至方言土语,只要有价值都可申遗,可惜这些申遗项目在青岛还属空白!”5月5日,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向市民发出“征集令”,希望征集到类似药方、方言、魔术杂耍等类别的民间文化习俗或技艺,为5月底即将结束的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画个完美句号。

为了摸清并保护日益衰退或消失的民间传统文化,2006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声势浩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普查工作,近三年来青岛也进行了相关普查。截至今年5月,本市的该项普查工作即将收尾。

据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张萍介绍,凡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民间技艺文化均属本次普查范围,具体项目分为民族语言、民间音乐、民间知识、生产商贸习俗、人生礼仪、岁时节令、传统医药等18大门类,经12区市历时3年的普查工作,这18大门类本市均有相关申报内容,具体申报项目线索达到1.5万余条!

不过,据张萍介绍,全市申报“非遗”的民间技艺习俗文化总数不少,18个门类也样样占尽,但是按照18个门类下面细分的近百项目来看,至少有6个项目本市尚属空白!

“18个门类里有一项‘民间知识’,下面又细分了医药卫生、物候天象、灾害、数理、测量、记事、建筑等7个小项目,现在医药、物候天象这两样都还没有人来申请!”张萍告诉记者,另外像“民间杂技”里的魔术、马戏、滑稽剧,“民族语言”里的方言和文字,12区市均没有普查到有价值的申遗线索。

“魔术马戏也就算了,这些东西我国南方地区比较多,但是像民间偏方、物候天象、方言等也没有内容,就真有点可惜了。”张萍说,之前莱西市有村庄拥有独特的方言叫“切语”,只可惜这种语言仅有个别老人会说,基本已经后继无人,已完全没有保护的可能性,所以不能算作申遗项目。“申遗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民间文化,如果已不可能保护成功,就没有必要申遗。”

据介绍,一旦某项民间技艺、习俗文化申遗成功,就意味着该项技艺或习俗文化将得到政府的保护,免受缺少经费、后继无人、日渐式微的境遇。针对目前本市还未搜集到医药、魔术、方言等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线索的现状,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将面向全市发出最后的“征集令”,希望市民踊跃提供线索,为本市民俗文化宝库增添内容,同时给即将在本月全部结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做一个完美收尾。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