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非遗”传承人故事 张方林:妙“剪”生花
舞灯制茶、剪纸刺绣、雕刻泥塑……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文明脉络的传统技艺,在岁月长河中,通过一个个能工巧匠的口传身授,才得以保留和延续——这些能工巧匠,就是我们如今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立之本。留住人,才能留住艺,留住文化之脉。
为此,本报与市工艺美术大楼、市非遗保护中心联合推出专栏报道《倾听传承人的故事》,我们将走访南京地区的非遗传承人,了解他们的现状,倾听他们的心声,让身口相传的文化链条更加牢固。
憨态可掬的十二生肖、充满动感的黑色骏马、精巧细腻的孔雀开屏……南京工艺美术大楼二楼的一间工作室中,这些粗中有细、拙中见灵的剪纸作品,都出自“金陵神剪张”的第四代传人张方林之手。不久前,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60岁的张方林(如图,本报记者杜文双摄)榜上有名。6岁学艺至今,一把小小的剪刀,陪伴他走过了半个世纪。
“南京工艺有三宝,云锦剪纸仿古雕”。剪纸工艺在中国流派众多,南京剪纸属于江南流派,最大特色是艺人创作时不打底稿,随手拈来,全凭心中构思,因此现场表演性极强。张方林告诉记者,他在国外参加一些展演活动时,都是根据参观者的要求即兴创作。他为记者“秀”了一把剪纸绝活,只见刀尖轻转,手腕灵动,不一会,两只栩栩如生的喜鹊就跃然纸上,技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和其他流派的剪纸相比,南京剪纸还有一个独门绝活——“斗香花”。所谓“斗香花”,就是一种套色剪纸,制作时把7层蜡光纸和一层皱金纸叠在一起,按照统一样式刻花。张方林表示,“斗香花”作品颜色对比强烈,具有贴近现代感的装饰效果。
眼下,虽然南京剪纸已跻身国家级非遗名录,但和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这门艺术也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去年4月,市非遗保护中心、市工艺美术总公司合作建立了南京剪纸传承培育基地,由张方林传艺授课,招收热爱剪纸艺术的青少年学员。“学剪纸没有速成法,必须要经过耳濡目染的熏陶,循序渐进的训练才能学成。过去的剪纸技艺大多是家族式传承。如今,既有美术功底又有耐心的年轻人少之又少,想教都没人学。”谈到剪纸传承的现状,张方林有些无奈。
一直以来,张方林都想让儿子张钧继承自己的衣钵,但由于过去剪纸不受社会重视,收入又少,儿子一直不愿学。近年来,随着南京剪纸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张钧终于同意跟父亲学剪纸了,“如今剪纸收入比以前好很多,政府也更加重视,儿子现在天天跟着我练,算是给我吃了颗‘定心丸’。”张方林笑道。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