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区民间舞蹈——巴蜀奇葩云童舞(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云童舞表演剧照

舞蹈很美,音乐比舞蹈更美。”这是四川省政协原副主席杨海清在2006年4月调研广安民间文艺工作时,对广安区民间音乐舞蹈——云童舞的由衷赞叹。2007年5月,云童舞获得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近日,笔者带着神秘与向往,对长期参与云童舞挖掘整理的相关人员进行了采访,揭开了云童舞——这朵巴蜀奇葩的神秘面纱。

云童舞产生的艺术土壤

追本溯源,《云童舞》的基本元素出于最早居住于广安的先民——濮人。他们依水而居,过着渔猎、农耕的原始生活。公元前11世纪,巴人西迁川东,征服了濮人,建立了以江州(重庆)为都城的巴国。随后,生性剽悍、勇敢善战的濮人,则以板楯蛮的姿态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板楯蛮戴面具,“以歌舞凌人”被谓之曰巴渝舞。随着历史的进程,以老子李聃为首的道教文化盛行,板楯蛮顺应历史潮流在奉行道教文化的同时,仍保留着自己民族的独特祭祀方式。接着佛教传入中国,板楯蛮后裔崇尚的河神文化也逐渐向佛教文化和山神文化转型,待明代中叶,以宕渠濮人为基本元素的《云童舞》基本形成,逐步形成了淳美、古朴、气势磅礴、喜庆乐观的风格。 

300多年前,广安华蓥山区一带寺庙林立,道、佛教文化交相辉映,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到十九都要举办庙会,朝拜神佛钟馨震天,香火不断。沿华蓥山一带的场镇农村,每逢庙会期间,都有会首组织善男信女到华蓥山众多的寺庙去朝香拜佛、“跳云童”,他们逢庙拜庙,逢寺拜寺。“云童”是“跳云童”活动中朝拜队伍的开道者。“云童”小者十来岁,大者数十岁。老“云童”们还带徒弟,世代相传。解放前朝香拜佛时作开道队伍的“跳云童”,头戴云勒,身披彩褂,腰围短裙,下穿彩裤,打着赤足,文童端着云盘,武童打着灯笼(内燃蜡烛),另有云牌数块,在小鼓、小锣、小铰和包锣的击乐声中,朝香拜佛的场面十分热闹壮观。

曾经的辉煌让云童舞历久弥香 

新中国成立后,广安县遵循“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对云童舞进行了多次革新,从挖掘、整理,到搬上舞台,赴省进京演出,前后花了20余年时间。从1954年起,原广安县文化馆干部彭兴旦和重庆市歌舞团音乐创作人员杨明良前往华蓥采访、挖掘。1955年又派王璞、杨德芳与省文化局音工组人员夏本玉到沿山一带采访、挖掘。通过整理,《云童舞》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于1956年正式参加广安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后又经舞蹈、服装和音乐上的改革,于1957年2月赴成都参加四川省第三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获创作、表演二等奖,1957年3月赴北京参加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获民间音乐、舞蹈优秀节目奖,其演出照片在《解放军歌曲》封面刊出。 

文革后的1979年,南充艺术馆蒋华达老师对《云童舞》重新设计了音乐旋律。音乐初起时,云童在云朵里时隐时现,表现出云童天真稚趣、追逐嬉戏的情景;随后转入抒情段,音乐旋律优美,节奏舒缓,配上包锣、木鱼、碰铃等民间锣鼓小打,展现出人们朝山拜佛,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舞蹈画面;最后,节奏转快,主题音乐再现变化,一步一步走向高潮,表现出喜庆丰收的热闹场面。据南充地区艺术馆1984年3月《群众文化动态》第17期报道,广安民间舞蹈《云童舞》从形式到内容特别丰富多彩,尤具川东北地方特色,并将其编入《南充地区民族民间舞蹈普查资料》中,上报至《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四川卷编发。

艺术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创新 

在广安区民间文艺工作者马光平手中,笔者看到一本1980年编写的云童舞场记、动作及音乐说明资料。在这本业已发黄,但保存尚完好的资料中,详细记录着云童舞在服装、手(脚)铃及舞姿方面的图案及编写的文字说明。马光平介绍,这是当时南充地区文体部门对民间艺术进行搜集整理时,专门邀请其到南充对云童舞进行资料编辑时而作。

2004年5月6日,广安区文艺界举行“文化沙龙渠江行”活动时,时任市委常委、区委书记余仪在倾听云童舞情况汇报后,深为广安民间有这样浓郁文化底蕴的艺术精品而高兴,并寄予厚望:对云童舞的音乐与舞蹈进行再挖掘、展现,使其艺术价值得以提炼和升华。

文化沙龙渠江行”结束后,广安区文艺界张宗科、马光平等人便着手对云童舞进行再挖掘整理。张宗科从《莲花络》和《薅秧歌》等民曲中受到启发,将民歌旋律融进云童舞中,并将道教音乐“嫁香锣鼓”加进去。改编后的云童舞弦律优美动情,节奏明快欢畅,豪放与婉约浑然一体,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生动阐释了宕渠賨人热情奔放、能歌善舞的性格和宕渠文化的博大精深。马光平着手对云童舞的舞步、服饰和道具等进行再加工,将手铃和脚铃添加到演员身上,还对道具进行改装,在“灯笼”里装上电池,可随意控制灯光,大大增强了观赏性。 

2005年8月19日,改编后的云童舞首次参加纪念邓小平101周年诞辰“魁力广安”演出即获成功,受到来自全国各地游客的如潮好评。随后,在“十一”黄金周、送文化下乡等活动中,云童舞频频亮相,在广大群众中产生了良好反响。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