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绩显著(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胶东在线网7月15日讯(通讯员 姜立波 于明)铿锵欢快、热情豪放的大秧歌,古老正宗的螳螂拳,沿海渔民特有的“祭海”民俗,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这些流传在海阳的精彩民间艺术,在文化部门的挖掘整理下,得到完好的保护和传承。

海阳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源于汉代创于明代的海阳大秧歌,凝聚着海阳人民的智慧,经过几百年来的世代创造、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展现我市传统文化风貌的文化精品。近年来,海阳大秧歌以独有的学术、审美和历史价值,在各级领导和学者的支持下,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6年,海阳大秧歌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3月至2008年12月,海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出色地完成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历时21个月里,工作人员对318个项目进行了认真筛选,对其中186个优秀项目进行了全面的再调查,先期确定了包括民间文学、音乐、工艺、祭祀乐舞和传统曲艺、体育、民俗的27个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海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仁杰说,我们走访了全市500多个村庄搜集挖掘海阳的民间传统、民间工艺和民间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三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的出版,既是对海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结,(也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契机。

在海阳有着200多年历史的“海阳螳螂拳”和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沿海渔民特有的传统民俗“祭海”,同样是体现海阳传统文化风貌的优秀品牌。目前,祭海和螳螂拳两个项目已列为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丛麻禅院传说、胶东婚俗和海阳剪纸等24个项目已列为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项目的传承人,正是一个个民间艺术家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链。海阳保护中心搜集确定了7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普查,形成了保护工作的人才机制和激励机制,保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完成了“一书、一库、一厅、一室”的建设,将普查成果形成了纸质和数字化保存的双模式管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