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店“康德记大药房”在金州重立牌匾

天健网消息(记者 金东淑) 2009年4月26日,百年老字号“康德记”药房申报的“德记号中医药文化”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将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也是辽宁省目前唯一一家中华老字号药房获得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金州百年老字号“康德记”药房

康德记”以德悬壶157年

“德记号”,这块历经150多年风雨的老匾,如今正悬挂在金州百年老字号“康德记”的药房正堂里。157年来,它低头可见,“德记号”的子孙用过“林则徐忌烟方”解济受害民众,免费施舍闯关东者中药三月之久以致贮藏的药材消耗一空,非典时候昼夜熬药送给周边居民预防……

抹去匾上的灰尘,“康德记”以德悬壶历经5代人的故事清晰可见。

在煤窖保存下来的老牌匾

始创于1852年的“德记号”目前的经营者为第五代传人康长春。在金州区火车站前联胜街536号“康德记大药房”,每天为慕名前来的乡亲把脉,成了他一天最乐意做的事儿。

康德记药房的创始人、康长春的太祖在清朝咸丰二年,从山东来到金州创办药房。取字号为“德记号”,寓意“康健民众,济世正德”。

为了记录家族的历史,康长春遍访那些在康德记药房工作过的老人。现年97岁的滕元高是在1929左右到药房工作的,当时,正是“康德记药房”办的最红火的时候,据他叙述,在金州,“德记号”是总号,还有“德记药局”、“德记药房”、“德记福栈”、“大德记”药房、“康德记”源栈药房、“老德记”等十几家遍布辽南各地,是当时最有影响的中医药世家。

说起家里珍藏的老匾,康长春说,据考证保存至今的“德记号”是请清末时期翰林院的贡生撰写的,三个字字体苍劲、骨力开张、颇有神韵。

老匾能保留至今也很不容易,康长春的祖母把老匾藏在煤窖里,谁都没有告诉,避过了动乱年代,直至老人去世,也没有说出这个秘密。还是“德记号”重新开业前,为了救突然发病的邻居,康长春情急之下抽了这块“木头”当担架,把病人送到医院后,才发现木头的秘密,祖上就有行善济世的遗风,如果不做这次善事,老匾可能已经随着老宅的拆迁而离世了。

药真不畏虎

2009年,“止咳养肺丸”和“女界福”、德记“海参丸”等作为德记号中医药文化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内容。这些100多年前的药方,康长春用来治疗各种咳嗽、咳喘病人,疗效不减当年。

康长春的父亲、“德记号”第四代传人康洪源回忆说,老字号从创立以来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从古至今素以“药真”而闻名。他讲了一个当年轰动金州城的故事:有一年,德记号准备制作传统名方“虎骨酒”,金州德记号的传人康忠国与大连几家康德记分店联合,一起到长白山买回一只东北虎,将老虎囚在木栅栏里用马车拉着从金州到大连沿街游行,当时围观的老百姓里三层外三层。最后在药店门前将老虎麻翻当场宰杀,以显示虎骨名副其实。康洪源从小就开始接触、学会鉴别这些虎骨、牛黄、麝香等细料,如今年已80岁还在康德记药房专门鉴别中药材,像冬虫夏草、西藏红花等药材手一摸就知真假伪劣,现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

当年康德记药房兴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几个叫绝的名方,创始人康公在古城金州创办“德记号”以来,传有百余年的两本医书,并自创独有的药方有“女界福”、德记“海参丸”、“止咳养肺丸”、“生肌珍珠散”、“小儿太极丸”等。

阮玲玉为“德记号”做广告

康长春特别提及了“女界福”浸膏,它是专治妇女痛经、闭经及不孕症的中成药,在1927年正式批量生产,由第3代传人康忠全、康忠国主理。成药一问世便让人青睐,不但在辽南一带久负盛名,还漂洋过海远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南洋邻邦。据史料《东北人物志》记载“妇科圣药‘女界福’仅四年之间,驰名中外,声振华洋”。

阮玲玉为女界福代言

泰东日报上的女界福广告

这一商业奇迹还跟当时的著名女演员阮玲玉有关。当时“女界福”浸膏由于疗效优异,为康德记药房带来了滚滚财源,“德记全栈”大药房的经理康忠全请来了当时上海滩曾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阮玲玉为“女界福”药品做广告宣传,阮玲玉因主演电影《新女性》《故都春梦》等影片而奠定了她在上海滩影坛的地位。她的富商男友唐季珊曾在东南亚经销茶叶时与康忠全交往甚密,康忠全请唐季珊与阮玲玉协商此事,阮玲玉欣然同意,在上海新闸路阮玲玉的一处私宅内邀请到民国时期的著名画家金梅生先生绘画完成。“美女抱书图”月份牌画随着“女界福”一同免费赠予,大大提高了药品的销售。

悬壶济世用以“德”

“德兼和缓活人术,记取黄农济世心”,康德记药房门口的这一幅藏头对联也颇有名堂。1925年,辽南沿海,特别是金州一带,发生一场灾难性的瘟疫“大头瘟”,一人得病全家无一幸免,故俗称“窝子病”,往城西门外送尸首的很多。“康德记药房”与各分号夜以继日地赶制中药“普济消毒饮”药剂,不计得失地救治百姓。省长王永江获悉后挥毫为康德记药房撰写了一幅藏头对联:“德兼和缓活人术”、“记取黄农济世心”,派人送到康德记以表彰老字号救济民众的高尚医德。

积德行善是德记号家族的传世遗风。据史料记载,光绪二十六年,第二代传人康德富在大连小岗子(今西岗区)为了诊治贫困病人,在没有房屋情况下,曾自搭席棚子创建了“德记药局”为百姓看病抓药,受到政府的奖赏,得到官放土地二十多坪建起了板房。

1928年,山东省干旱严重,又一轮闯关东的山东人来到大连谋生,当时由于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缺吃少穿、不少人都纷纷病倒了,“康德记”第三代掌门康忠国与当时任金州会长的开明绅士曹世科商议在城内搭设粥棚,施粥救济饥民,并亲自坐堂看病,免费施舍中药达三个月之久,直到康德记药房贮藏的药材消耗一空。

1956年,“康德记”第四代传人康洪源响应号召,成立了“公私合营康德记药房”,并将应得的利息上缴给国家,当年,康洪源被选为工商界青年联合会的委员和大连市工商界青年联合会的积极分子,同年2月在中南海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百年老店回归

1988年9月,康德记的第四代传人康洪源在自家院内着手重建了老字号。定名为“康德记联合诊所”。1994年,金州城区拆迁改造,“康德记联合诊所”从原址搬迁到今古城甲区22号楼门市。

2007年,金州区政府提出振兴老字号号召,康德记获得了政府财政贴息贷款的大力支持,“康德记大药房”在金州区火车站前联胜街536号重新开业,百年老店终于回归。 作为康德记第五代传人,康长春时刻感到自己的责任,每天从祖父亲笔写下药名的百年老药匣子取药的时候,他都谨记“药价不虚,纯真为上”的百年店训。传承祖业,他善于诊疗过敏性哮喘、支气管炎、和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疑难病症,同时传承了康德记“以德悬壶”的遗风,经常到所在社区为居民免费义诊。 为了让老字号发扬光大,他最大的心愿是恢复在大连、普兰店、瓦房店原有的老字号药房,“让更多的人因为‘德记号’而受益。”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