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萧山箩卜干工艺入选浙江省“非遗”名录

8月3日电 (见习记者 王磊)8月3日,浙江省第三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申报工作已经全部结束。经评审委员会专家评审,拟定第三批省“非遗”名录,新入选项目共计246项。其中,杭州市萧山区的具有800年历史的传统技艺“萧山萝卜干制作技艺”以及“钱塘江板盐制作技艺”、“顾家溪手工造纸”、“河上龙灯胜会”、“坎山七夕祭星乞巧”这4个项目一起入选。

据了解,本次萧山入选第三批省“非遗”名录的5个项目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即都保存完好,而且能继续为经济发展和旅游业带来一定效益。“萧山萝卜干制作技艺”已有800多年历史,800多年来,萧山萝卜干的腌制一直沿用传统的手工加工技艺,选择当地的优良品种萝卜,采用选、切、晒、腌等传统加工技艺,可以说箩卜干已经成为了萧山的一个代名词;“钱塘江板盐制作技艺”在中国制盐业中独具特色,主要利用钱塘江下游的沙滩白地,在涨潮时吸储含盐分的江水,进行晒制而产生盐;“顾家溪手工造纸”、“河上龙灯胜会”和“坎山七夕祭星乞巧”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能从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此外,萧山区将按照《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对5个入选项目进行有效保护,具体为:保护经费补助;传承人认定和培养;资料的发掘、整理、研究;项目的合理开发利用等。

据萧山区区政府有关人士介绍,2008年1月,萧山区全面启动“非遗”普查工作,并号召全民搜寻“非遗”文化线索,并专门建立了“非遗”保护中心,确保“非遗”保护工作能更加顺利、有序地进行。“非遗”保护中心向区各部门广发“英雄帖”,成立了一支由600多名普查员组成的“非遗”普查队。这些普查员都是由镇、街道、社区推荐上来的,对所在地的民俗民风比较了解。普查员对各村报上来的线索资料进行筛选整理,然后再上报给区“非遗”保护中心。最终,萧山区“非遗”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对普查员从民间搜集到的4万多条线索进行了筛选和整理,确定有效线索2948条,并从中确定了11个重点项目,用以申报第三批省“非遗”保护名录,并最终5项入选。(完)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