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昌江隐忧洪水村:即将消逝的活化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有传统纹面的洪水村黎族老妇人。记者 宋国强 摄

一万年前,一群古越人跨海而来。从此,海岛上有了人的身影,奔放的生命,独特的文明。而文明的传递,从某种角度而言,失去的却比留下的多。

即将消失的活化石

“哪里还有真正的黎族船形屋或金字形茅草屋?”这些年,海南大学周伟民教授到国外访问常会碰到这样的提问,他们都希望能看到黎族特有的生活标本。

“三块石头垒个灶,四根木桩一张床,一张簸箕当饭桌,一条麻绳当衣柜”。这些储存着前人生活信息的茅草屋,也被认为是黎族山区落后的标志。为帮助黎族群众摆脱贫困落后的生活方式,从1992年起,海南每年从省财政拨款,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改造茅草房。海南日报记者从省民宗厅了解到,截至2008年底,全省少数民族地区的茅草屋存量为2.03万间。根据日程,海南民族地区剩余茅草房的改造工作将在2012年基本完成。

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符策超认为,从文化的角度,黎族文化有其特点和珍贵性,对于文化的精华要加予保留,这样我国民族文化的大观园才能百花齐放。

海南独特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酿就了黎族独特的传统文化。从形态上看,黎族文化可分为物态文化、符号文化和观念文化。物态文化包括建筑、服饰、生活用具等;符号文化包括歌谣、音乐舞蹈、礼仪风俗等;观念文化是黎族文化中最深层次的东西,储如道德、宗教信仰等。

“我国对黎族传统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晚,抢救力度不够。”三亚市民宗局的胡启文先生认为,长期以来,黎族传统文化没有得到系统的研究与保护,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一些精湛的工艺技术,已随着年代的流逝逐渐离我们远去。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融入,黎族传统文化中的物质文化逐渐消失,而精神文化方面又增添了许多新内容,因此黎族文化遗产的流失比较严重。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副会长王海昌认为,如果再不抢救保护,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黎族传统文化的流失将会是整体性的。

谁是保护的主力军?

封闭与开放,保护与开发的争论,在文明的传递中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

前几年,省民族研究所曾在黎族聚居的村庄开过座谈会,当问及村民是否意识到自己拥有很多珍宝时,没有一个村民能说得出来。省民族研究所的容炜俊先生认为,村民们缺乏这种文化鉴别能力,没有更深层次地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其实,他们的生产生活工具、穿戴,本身就是一种陈列。应该让村民们增强自我认识的意识,让他们认识自己,认识本民族文化的价值,从而提高保护与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性。

“黎族文化天天在流逝。”符策超不无遗憾地说。他认为,老百姓才是保护的主力军,不但要有政府政策上的指导,还要有当地老百姓的积极支持,保护才能实际而有效。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目前,对黎族文化的保护不外乎几种形式: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和旅游开发。符策超说,黎族文化可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如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房改造,应该选择几处最富有代表性的典型村落保存下来,尽可能地保持原汁原味,切忌过度开发。

其实,政府对黎族文化的保护工作也已经开始了。省民宗厅文化宣传处处长彭桂荣说,近年来我省通过举办“三月三”、采集民歌、抢救民俗文化和生活习俗、培养传统工艺的传承人、扩充民族博物馆、筹建黎峒文化园等节庆和活动,力图保护、抢救、发展黎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然而,保护的艰辛一言难蔽。符策超说,虽然有乐器、黎歌、祭祀等单项的文化门类保留下来,但整体上流逝非常严重。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穿黎衣,不唱黎歌,不跳黎舞,不讲黎话,前人流传的文化如何传承?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洪水村黎族妇女头戴织锦装饰。记者 宋国强 摄

非遗能否留住历史

“茅草屋是王下古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10年前,周伟民和唐玲玲教授曾建议,“王下乡辖区内,山岳、河流、气温、雨量等都十分适合设立国家森林公园,对这里的自然风景、野生动植物及人文史迹进行保护,发展生态型的森林荒野旅游。”

其实,美国大峡谷国家公园就是个成功的例子。1882年,有人向美国国会提议,在大峡谷设立一个国家公园,但响应者寥寥。直到1903年,后来当选为美国总统的罗斯福访问大峡谷后说,“这里既然是上帝的杰作,那么也等上帝来改变它吧!”他建议在大峡谷建立国家纪念公园。1919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将大峡谷改为国家公园。现在,它已经成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成为游客最多的美国国家公园之一。

建立“黎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关于洪水村茅草屋保护的另一种声音。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王海昌认为,洪水村的金字形茅草屋比较集中,外观漂亮又未被破坏,留存的黎族文化元素也较多,可以“黎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名义来申报国家非遗,对洪水村进行整体保护。

2006年,中国首批国家非遗名录确定,此后每两年批准并公布一次。在先后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海南共有21项国家级非遗、53项省级非遗。在国家级非遗中,有树皮布、钻木取火、制陶、黎锦、打柴舞、三月三、黎族船形屋营造技艺、黎族服饰、琼中黎歌、黎族竹木器乐等10项黎族文化项目。其中,东方市白查村船形屋是唯一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的黎族居住文化,同时也是海南首个建筑类古遗址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

然而,令专家忧心忡忡的是,白查村村民将整体迁入新村,旧村彻底没了人烟,原有的88户茅草屋,如今剩余不到50户。“照这样下去,白查村可能面临着非遗退项。”符策超担心,黎族村落,应该加以保留,千万别让一个民族原有的文化元素就这样流逝!

黎族的传统文化该如何珍藏与传承?毕竟,少数民族文化在融入主流文化的过程中,其历史遗产精华部分的保护都是世界性的难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黎族传统工艺制作的牛皮凳。记者 宋国强 摄

过度开发就是破坏

也有专家认为,黎族文化只有转化成旅游文化和旅游产品,才能为世人所接受和消费,才能产生强大的发展生命力。

早在建省前,海南已经出现黎族文化旅游景点。经过20多年的的沉浮更迭,仍有三亚鹿回头、保亭棕榔园、天涯海角欢乐谷等10来个黎族文化旅游景点,省民宗厅政策法规处处长王建成曾做过调查,认为这些景点都未能全面反映黎族文化,有的景点为迎合市场甚至已经变味了。

“过度讲究时尚、效益、市场,可能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护,而是利用黎族文化资源做自己的事情,在这种利用模式下的黎族文化会消失得很快。”王建成说。

为抢救黎族的文化标本,在老干部王学萍的推动下,省民族学会已在五指山市的水满乡筹建一个黎峒文化园。据介绍,园区占地约2000多亩,将包括黎祖殿、原生态黎村、黎族新寨、民俗一条街及酒店、客栈等部分。尤其原生态黎村,人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一个活的博物馆,展示着那些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黎族文化元素。

“我们的目标是再现真正的黎族传统文化,将黎峒文化园建成海南黎族文化的一张品牌名片,它也将是海南国际旅游岛棋盘上最有潜力和生命力的一颗棋子。”对此,王建成充满了期待。

就像(香港)中国探险协会创办人黄效文所发出的遗憾,“我们走得太快了,没有时间回头再看自己来时的路。”也许前人拥有的,永远超出我们了解和想像的。更多的时候,历史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