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非遗”泥叫叫不敌奥特曼 手艺愁无人传承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阳光讯 泥叫叫,又名娃娃哨,是一种旧时的彩绘粗陶,可以吹出声响的儿童玩具。这种极具美术价值和民俗价值的民间小工艺如今就是在乡村也很少见。记者于8月10日上午前往灞桥区白鹿原狄寨村,采访了年逾80岁的泥叫叫艺人徐文岳老人。

只能当祭祀礼盒卖

当天上午,记者赶到了徐文岳老人的家中。已经82岁高龄的老人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自称如今每天给泥叫叫上彩描花手都不抖呢。屋内靠窗一张大方桌就是徐老的工作台,旁边放着正在晾晒等待上色的泥哨。老人随手拿起一个一吹,声音响亮,老人如孩童般展颜一笑。

记者要看成品,老人就拿出几个大大小小的纸包,打开一包,是一套《刘备娶亲》,再打开一包,又是一套《八仙过海》,都是成系列的戏剧人物。

问起价格,老人说一个泥叫叫才几毛钱却也极不好卖。老人说:“现在娃谁耍这呀。落伍了,这又不是奥特曼。”

记者:“您老还知道奥特曼啊——那您做的这些泥叫叫基本没有销路吗?”

老人:“当白事的礼盒还能买一些,一盒十元二十元的。”

原来,徐老的泥叫叫和纸人纸马一样,在当地是丧事上的祭祀用品。正因为这一点民俗传统,在白鹿原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内,徐老的泥叫叫才能够保留至今。

年轻时学艺靠偷师

老人告诉记者,泥叫叫的制作工艺分为制坯、烧制、上彩三部分。说到如何学做起了泥叫叫。徐老告诉我们他是偷师学来的——徐老18岁时,去西安城隍庙逛会,看到庙会上出售泥叫叫,当时就被迷上了。一打听,这些庙会上的泥叫叫都是从鱼化寨进货的。

徐老就装着进货,跑到鱼化寨的泥叫叫艺人家里去了,“进货”了几次的徐老摸清了门道,自己也回家做起了泥叫叫,一遍二遍的,最后就摸清窍门了。

因为不是亲传。所以徐老的泥叫叫和鱼化寨的泥叫叫在风格上有所区别。老人说他的泥叫叫在造型和用色上有自己创新的地方,就连响声都不是一个味儿呢,“一样了就没意思了,不一样了才正常呢。”

如今一样遇上传承难题

和许多民间工艺一样,如今,徐老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问题。西安市群艺馆非遗保护中心王智主任告诉记者,2003年,在下乡时发现了徐老和他的泥叫叫,那时候徐老还告之附近还有一位会制作娃娃哨的张姓老艺人。当大家满怀希望地赶到张家时,却得知张姓老人刚刚过世。

据记者了解,在市级非遗保护名录中,西安市目前共有两位泥叫叫手艺的传承人,一位是白鹿原狄寨村徐文岳老人,另一位是鱼化寨的杨云峰老人,如今,他们二位都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这泥叫叫的哨声到底能响多久呢?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