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一村庄保护“非遗”建起农耕文化陈列室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陈列室里摆放着各种农耕工具。 陈巧丹 摄

新报讯(记者 陈巧丹)推开东阳市横店镇湖口村的农耕文化陈列室大门,展现在记者面前的俨然是陈列农具的博物馆:茶具、稻桶、秧田叉、风车、水车、蓑衣、笠帽……220余种农具有序地摆放着。

“这些都是村民自发捐出来的,所有权仍归村民,想要使用随时可以取回。”湖口村支部书记楼锡权说,每一件“作品”上都贴有农具名称及村民姓名,其中还有几件来自外村。记者看到,所有的农具都进行了分类,大类包括粮食加工区、生活用品区、农具农耕区等,小类又分如石头灯农用工具,包括:碾子、猪槽、麦磨等;耕作类农具:犁、耙、耖等;衡器类:大光称、克称、钱称等;有大缸、油缸、筷笼等为代表的几十种容器类;还有幼篮、站桶等为代表的育儿类用具等。让人看后,对各个年代的农具农耕用品一目了然。

据悉,2007年湖口村村委会就有设立陈列室的计划,由于当时场所租给了横店影视城摆放道具,所以计划被暂时搁浅。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加上今年“全国文化遗产日”各种各样宣传活动的影响,湖口村的文化建设再次被提上议程。

今年6月,村里召开了“两委”会和村民动员大会,决定正式建造“农耕文化陈列室”。“新农村建设,不仅建设了村庄,也提高了村民的思想素质。”楼锡权说。会议过后,村民热烈响应,纷纷回家“淘”“作品”。7月11日,农耕文化陈列室正式成立。

虽然陈列室才设立一个月,却早已远近闻名,除了本村和邻近的村民,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8月7日,东阳千祥镇后周村组织了党员、村干部、村民代表等一行60多人前来参观。也有不少家长乘暑假带小孩前来参观学习。“这里很多东西我们大人都不曾见过,小孩子就更不知道了。”正在参观的徐女士告诉记者,对于孩子来说,现实的课堂比课本更形象生动,更有效。

负责管理陈列室的任桂法老人告诉记者,虽然陈列室的规模已有些可观,但陆陆续续仍有村民送“作品”过来,规模还在不断扩大。说起该举措的意义,楼锡权说:“每个时期都要生产、生活、生存,因此都会有新的创造。对于历史的产物,若再不加以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事物将从此消失。现在这样做,不仅保存了历史的产物,对于教育后代,意义也更加深远。”同时,他也表示,农耕文化陈列室只是暂时放在村里的大会堂内,村里已有计划建造综合楼,过不了多久,村里将专门安排一间房子做陈列室之用。

东阳市“非遗”保护中心的龚明伟告诉记者,湖口村的农耕文化陈列室是东阳农村目前规模最大的“非遗”陈列室,也最为典型。另外如横店镇的夏溪滩村以索粉加工为主,展示加工索粉的工具;南马镇的西山村、南市街道的大联等村庄也相继建成了“非遗”陈列室。他预计,今后东阳农村“非遗”的场所会越来越多。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