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家舍提线木偶戏申报非遗

兴化市林湖乡初中生暑期实践发现了用于戴家舍提线木偶戏的曲词工尺谱后,引起了相关专家的关注。近日,兴化有关部门着手将戴家舍提线木偶戏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暑期实践活动中,兴化市林湖中心校八年级学生牵头成立了民间文化调查小组,在该市林湖乡发现了《曲词工尺杂语》、《良言曲词》等手写本曲词工尺谱。据了解,工尺谱是我国民间传统记谱法,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在民间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应用广泛。
  
该消息引起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薛艺兵的关注,他派自己所带的博士生马韵飞专程从北京到林湖对徐氏提戏工尺谱等资料进行了鉴定。经马韵飞初步考证,这些珍贵资料由徐鹤志于1922年收集、整理、编撰而成,载有“提戏”戏文《百忍图》等300多种以及用公尺谱记录的《柳青杨》、《一枝梅》、《蝴蝶花》、《到春来》等演奏说唱曲牌100多支800多板。更有价值的是,早已载入中国音乐史的,国内许多音乐家苦寻50多年未果的《里下河地区牌子曲》及《兴化十牌子曲》完整版套曲散现于徐氏第二册手写工尺谱中,对中国传统民间器乐演奏艺术的研究、兴化地区民歌俗曲的研究等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近日,兴化市文化部门也对戴家舍提线木偶戏进行了调查考证。该市 “非遗”办负责人孔祥林介绍说,提线木偶戏是兴化古老的地方剧种,它的音乐、唱腔、道白、偶人造型、提线方法及舞台艺术等都别具一格,清末民初就已享誉大江南北,是宝贵的戏剧文化遗产。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地方戏曲文化,兴化有关部门目前已着手“申遗”工作。


林湖乡戴家舍徐氏家提线木偶戏

一种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古老戏曲表演形式。徐氏家提线木偶戏发端于该村南荡先民的“傀儡”丧葬与祭祀活动,是在该地区后来盛行的昆曲、徽曲、京戏、木偶戏等民间艺人演出活动基础上,由徐家戏班于清末独创的古老剧种。

它的音乐、唱腔、道白、偶人造型、提线方法及舞台艺术等都别具一格,清末民初就已享誉大江南北。新中国成立后,兴化的大部分“提戏”艺人被泰兴、常熟、南京等地的木偶剧团抢挖一空,戴家舍由此成为江苏省“提戏”发源地。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