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鼓乐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安鼓乐表演
“中国此次被批准列入名录的22个项目中,陕西就占了两个,说明了陕西文化底蕴的深厚。”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蒋惠莉说道。
近日,在阿联酋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包括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等22个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陕西独占两项,分别是剪纸和西安鼓乐。
得知西安鼓乐成为“世界非遗”,西安市长安古乐保护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凯很平静。在他看来,被世界音乐界和史学界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的长安古乐(也称西安鼓乐)能入选是理所当然的。
李凯告诉记者,不管能否成为“世界非遗”,“西安鼓乐的保护现状非常不乐观”。目前,在西安只有13个民间鼓乐社,总共只有200多名乐手,研究西安鼓乐的专家不超过10个,“更为可怕的是,虽然流传下来的古乐曲有1000多首,其中有近两百首已被翻译出来,但却没有一个鼓乐社能演奏超过15首曲子,传承人也只有6个。”
2005年,西安鼓乐成为国家非遗。但因为种种原因,西安鼓乐却没有取得想象中的发展,相反衰落的趋势越发明显,乐手从2000年左右的近400人减少到现在的200多名,更多的人完全凭借对鼓乐的感情,苦苦支撑着鼓乐的传承和发展,这和西安鼓乐在音乐史上的地位是完全不对等的。李凯认为,和剪纸相比,西安鼓乐的市场价值或许没那么大,但这不应该成为导致西安鼓乐衰落的原因,“希望‘世界非遗’是个契机,能真正激活西安鼓乐的生命力。”
随着剪纸和西安鼓乐名列《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陕西省文化厅为这两个世界非遗制定的一系列保护计划也即将付诸实施。据了解,虽然“剪纸”之前并没有挂上“陕西”的名头,但本次申报,“剪纸”这个项目是陕西代表中国申报成功的。
蒋惠莉告诉记者,此前,全国各省市向文化部报了100多个项目,经过审核,最终留下了35个项目申报“世界非遗”,陕西报了两个,两个都最终入选,“据前方反馈回来的消息,是因为我们精心制作的文本和录像资料,打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不过,比起文本、录像资料,蒋惠莉认为,申报同时提交的保护计划更为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这两个项目在成为“世界非遗”之后的保护和传承。记者 吴成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改革规则
中国22项目同时入选“世界非遗”
日前在阿联酋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不仅中国的端午节被顺利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时列入这一非物质“世界遗产”名录的还有中国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妈祖信俗以及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共有22项之多。
“中国此次被批准列入名录的项目在数量上遥遥领先,让人十分高兴!”民俗学家陈勤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每个国家每次只允许向联合国申报一个非遗项目,但对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来说,显然有失公平,去年,国家有关部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更改这一申报规则的建议,并最终得到接纳,在今年的申报中,中国破天荒地出现了22个项目同时列入“世遗”的喜人景象。
“应当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受中国的建议并作出这一改革是很有必要的,否则,如果还按照一年一个国家只有一项入选的规则,中国很多非遗项目要等到100年后才能轮上申报,而那时,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许早就消亡了!”陈勤建说。据《东方早报》
释疑
中国节日中,缘何端午首先跻身“世遗”?
据介绍,“中国端午节”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4部分内容组成,申报材料由三省四地联合“打包”,并于3年前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湖北端午习俗更具典型性,去年10月,受文化部委托,湖北代表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申报表和相关材料。“应该说春节和中秋对华人的影响更广泛,为什么首次跻身世界‘非遗’名录的没有这两个节日呢?”面对记者的提问,湖北省“非遗”中心主任江清和说,文化部认定申遗项目首先要考虑其对整个人类的价值,其次是要体现这种文明对周边相邻国家产生的文化影响。春节、中秋和清明等几个被国务院作为法定节假日的节日,都是中国传统民族精神的凝聚和体现,都有申报的必要。端午申遗之所以最先成功,与四年前韩国“江陵端午祭”捷足先登,对国人心理产生的影响不无关系。虽然两国申遗并不相互“排斥”,但人们有了“紧迫感”,所以,端午申遗得以早启动。
江清和透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规定,每个国家每两年申报一次“非遗”,且一次只能申报一个项目。从去年开始,改为一年申报一次,并能同时申报多个项目,这为更多中国传统节日进入世界“非遗”名录提供了机会。据《长江日报》
声音
“非遗”急剧膨胀的喜与忧
22项!一夜之间,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目急剧膨胀。高兴之余,也不免令人担忧:所谓“物以稀为贵”,“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金字招牌,会不会因此掉价?
“我是喜忧参半。”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康保成如是说。“感觉这是一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大跃进’。中国此次共有22项列入名录,自然有其合理的成分,中国人口这么多,历史这么悠久,地域这么宽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是事实。”但从“两年一次,一次一项”一下子跃进到“一次22项”,和中国评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为颇有几分相似。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第二批共计510项,两批相加合计1028项,这个数字让很多专家不安。“韩国国家级非遗至今共113项,而且我们和日韩不同的是,人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评选了。”此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说。
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似乎也“改变”了,这让康保成“目瞪口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究竟是怎么定的?这让人觉得茫然了。政策变化太快,让人捉摸不定”。康保成担心:这样会降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威望和品位,“东西多了会不会不值钱?会不会掉价?” 据《羊城晚报》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