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非遗”代表作传承之耍耍舞台更广阔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宣恩县文化馆根据民间舞蹈耍耍的动作元素创作的双人舞《送手帕》。谭天仲 摄

说起耍耍,很多人都会想起宣恩耍耍“耍”进中南海的事。那是1957年,由宣恩著名耍耍表演家董兴林和曾秋兰表演的耍耍《十样锦》,作为湖北省的优秀文艺节目之一,参加全国民间文艺调演,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之后,该节目被推选为优秀节目,参加了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的公演。演出结束后,受到了周恩来、朱德、贺龙、董必武、彭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合影留念。这段时期是耍耍发展繁荣普及的黄金时期。“文革”期间,耍耍受到冷落,“文革”后迎来了民间文艺的春天,耍耍又现出生机。特别是近几年来,耍耍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艺术舞台上,都受到青睐。

耍耍也称“打耍耍”、“跳耍神”或“喜乐神”。原为巫教端公“还坛神”法事中的一段巫舞,是还愿仪式中的一道程式。因腔调优美动听,唱词通俗易懂,动作诙谐活泼,后逐渐从巫舞中分离出来,舞蹈动作日趋丰富和规范,唱词内容也逐渐由祭神驱鬼转向男女爱情及日常生活等,从最初以“娱神”为主的祭祀歌舞演变为以“娱人”为主的一种独立的民间舞蹈形式,并广泛流传于我州宣恩县、恩施市部分地区,备受人们喜爱。

耍耍根据舞蹈动作和伴唱的不同,又分为文耍耍和武耍耍两种形式。文耍耍表演特征是歌舞相伴,边舞边唱,由锣鼓伴奏,注重“唱”的内容,舞蹈动作朴素简洁,套路有美女梳头、黄龙缠腰、推扇传情、盖天盖地、犀牛望月等,其唱词多为即兴创作,唱腔没有规定程式,演唱内容没有固定程式,多唱时事、唱古人、唱爱情、唱家庭等,并能随意转换主题。武耍耍是宣恩独有的耍耍表演艺术,它只舞不唱,锣鼓伴奏,表演时突出“舞”和“武”的功夫,讲究舞蹈功底和武术功底,动作套路多、变化大、难度高,主要动作有老鹰展翅、古树拔根、犀牛滚澡等,武耍耍的动作中还经常伴有各种身体技巧,如翻筋斗就有连枷筋斗、背背筋斗、推推筋斗等各种筋斗,套路组合一般都在10套以上,故宣恩武耍耍又有“十样锦”的美称。

不管是文耍耍还是武耍耍,其基本步伐、执扇姿式、男女组合、演员体态上都有共同特征。基本步伐有软踏步、矮子步、鸭子步、滑步、点步、大小八字步等;讲究扇子功,从执扇到舞扇,花样繁多,变化无穷,动作一般都有内腕花、小片花、一字片花、手绕花、甩腕花等。

耍耍为一生一旦的双人舞蹈,男女每两人为一组。表演中,男称生角,女谓旦角,古时候多为男扮女装。男角头缠丝帕,腰扎彩带,手拿折扇,女角头扎长辫,腰系围裙,手拎花巾。表演时一般由四人用鼓、锣、钹、马锣伴奏。宣恩耍耍的最大特点是“遇事必跳,人神共娱”,它突出的是“耍”的娱人喜乐主题,过去多在主人家堂屋内进行。

自2005年全州启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以来,宣恩、恩施两县市文化部门各自根据耍耍在当地民间流传的不同特点,对县域内耍耍的传承、分布情况以及重要传承艺人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通过田野调查掌握、搜集并整理了大量翔实的文字资料、声像资料、图片资料,建立了实物档案、电子数据档案。

2005年,宣恩县珠山镇双龙湖村被州人民政府命名为“恩施州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耍耍被列为保护对象;宣恩县2007年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耍耍之乡)”,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耍耍之乡)”。为进一步保护传承人,宣恩县人民政府命名表彰了董兴林等优秀传承人。2005年,州人民政府命名董兴林为“恩施州民间艺术大师”,2008年底,董兴林、向大荣被公布为湖北省首批首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06年,宣恩耍耍、恩施耍耍分别入选宣恩县、恩施市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共同入选第一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合并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宣恩县文化馆舞蹈干部李莉根据耍耍的动作元素创作的双人舞《送手帕》获得全州民族民间舞蹈大赛非职业组节目二等奖、编导二等奖、表演二等奖。恩施市民族文工团根据耍耍的动作元素创作的群舞《耍亲亲》荣获职业组节目二等奖、编导二等奖、表演二等奖。

现在,耍耍在宣恩、恩施两县市部分地区尤其是宣恩全县各个乡镇都十分盛行,有着广泛的群众参与基础,演出没有时间限制,也不受场地制约,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田间地头,都已成为人们跳耍耍的舞台。尤其是宣恩耍耍,在珠山镇等一些耍耍盛行的乡镇,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娱乐文化活动,宣恩耍耍也因此成为宣恩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显著文化标志之一。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