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真情耀中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选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和武库,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历史、民族个性、民族气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的认识,保护和弘扬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各种原因,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濒临灭绝,亟待保护。2009年11---12月,《志愿者真情耀中华》将推出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公益行动,并制作成5期节目,于2009年11月16日起在北京卫视每周一21:35播出。
现公布5个即将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它们的现状,面向全国,寻求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同时寻求企业和个人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资金支持。
一、翻九楼——楼玉龙(浙江东阳)
翻九楼是浙江东阳市起源于明末清初的一种道教仪式,原是九楼戏中的一个部分。而九楼戏又来自民间戏曲省感戏。它跟安徽的目莲戏、江西的孟(姜女)戏、广西的师公戏等同属一个类型。演出形式与《目莲救母劝善戏文》十分相似。
翻九楼一般由两名主演三名助手组成。九楼台低的有11米,高的可达30米,这次翻的九楼为12.8米,由12张桌子叠成。
按规矩,九楼戏每至一地,必须连演三年才算功德圆满。第一年称“起九楼”,通常只演一夜戏,其剧目,必演源于民间故事的《毛头花姐》;第二年称“温九楼”,一般演二日三夜戏;到第三年才进入正题———翻九楼。浙江东阳市的翻九楼,是在广场上竖起两根长木柱,也叫九楼柱,再将九张长方桌逐层扎在九楼柱上,人称“九楼树”。表演者从第一张桌翻起,一直翻到第九张,口中念念有词,表演各种身段动作。在顶端时,表演进入高潮。在仰之弥高的九楼柱顶表演竖蜻蜓、舞钢钗、十八吊等惊心动魄的杂技,观众莫不提心吊胆。近年来,且不说翻九楼中的戏文已经失传,就连民间的翻九楼也近湮没。据东阳市文化馆的民间艺术专家龚明伟介绍,翻九楼现在全省只有东阳和绍兴很少几个人会翻,绍兴的翻九楼,桌子是以金字塔的形式叠加上去,而东阳的翻九楼桌子是一字形向上叠加,使表演显得更加惊险刺激,更有观赏性。如今这些艺人的年纪都已大了,眼看“翻九楼”这项民间稀有的民俗文娱活动濒临失传。
二、卓筒井(四川自贡)
卓筒井是手工制盐的活化石,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卓筒井是直立粗大的竹筒以吸卤的盐井,“凿地植竹,为之卓筒井”,发明于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年~1048年),比西方早800多年。其口径仅有竹筒大小,然而能打井深达数十丈,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世界石油钻井之父”。
卓筒井目前在大英县境内还保留有41口,分布在方圆6公里范围内,而当地的大顺灶,是卓筒井工艺仅存的一处还能生产的盐灶,也是无价之宝。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还有多处这样的盐井,都封存埋在地下。
卓筒井是利用古人舂米时的杠杆原理,通过人的足踏来带动一个钻头上下运动,从而达到打井的目的。
卓筒井充分利用了四川境内特有的楠竹(一种粗如碗口大小的竹类植物),将竹节淘空,形成一“筒”,筒筒相连,既起到了固定井壁的作用,又方便淘取钻下的泥石。
中国卓筒井的钻井技术比西方、比美国早800多年,与火药、造纸、印刷术、指南针一样对人类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因此,被《中国钻探技术史》、《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井盐科技史》三书誉为“世界近代石油钻探之父”,“开创了机械钻井的先河”,“中国第五大发明”。科技界对卓筒井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没有卓筒井,就没有海湾战争”。
起源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的大英县卓筒井钻探取盐技术,使地下深处的卤水第一次得到科学的开采,在开采卤水的过程中,人类发现了埋藏在地下的油气资源。其凿井工艺技术开西方近代蝇式顿钻钻井方法的先河,虽然经历了近1000年历史,其古老的工艺流程仍保存得相当完整。
卓筒井是世界钻探深井的始祖和活化石,是世界上唯一现存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活着的恐龙”。
被称为“世界近代石油钻井之父”的卓筒井,目前仅存1灶3井,而唯一娴熟掌握这一小口径打井技术的老人严昌武已年近八旬。严昌武忧心忡忡:“我这个岁数说不清哪天就死了,学不学得会、传不传得下这个技术,真不好说。”由于卓筒井周围没有修围墙保护,人们可以随便到卓筒井来。有的是来瞻仰的,但有的人来了,却往往对这最后的3个“活标本”做出一些破坏性行为。老人情急之下,最近养起了狗。因为在他心里,守护卓筒井,在他的有生之年,显得比什么都重要!
三、吴桥鬼手(河北吴桥)
在吴桥杂技大世,有一个典型的杂技小院,小院面积不大,自然幽静,这就是“鬼手居”,吴桥杂技大世界江湖八大怪之首的老艺术家王宝合的表演场。两个瓷花碗、三个小红布包,一张铺着毯子的平台,这是吴桥的传统节目“三仙归洞”。
“三仙归洞”的表演者王宝合已年过六旬,他3岁丧母、6岁跟着父亲王福春在北京天桥卖艺。50多个艺术春秋不但使王宝合学会了一套杂技绝活,还练就了超人的表演功力。表演“三仙归洞”,不同于大台节目,它与观众近在咫尺,且由观众参与进来,重在“卖口儿”,即语言表达,难在“救戏”,即收回无意或故意露出的马脚。它要求表演者手法运用灵活,头脑反应迅速,语言表达机智。节目看似小戏法,实则真功夫。但这对王宝合一说似乎驾轻就熟,可谓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2002年他应邀到香港演出,被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誉为“鬼手”。
王宝合是位多面手,他的缩骨功夫也非同寻常,节目《穿小袄》是他的保留节目,《口中穿针引线》更是令人叫绝称奇,但他最偏爱的还是“三仙归洞”,几十年的演艺生涯中,王宝合带着他心爱的“三仙归洞”,走过了很多地方,1951年,他随父亲赴朝鲜战场进行慰问演出;1953年,去革命圣地延安慰问演出;1955年,成立“杂技二十团”,赴云、贵、川、桂演出……。在去往拉萨的途中,当地藏民和哨卡军人看到是来自杂技之乡的艺人们,常常手拉手挡成人墙,不让前行,渴求演员为他们表演。在一些藏族村落,虔诚的藏民看了他们表演的魔术后欣喜若狂,对演员们敬若神明,纷纷向演员们敬献哈达,还要求演员为他们摸顶“赐福”。王宝合就是这样带着“三仙归洞”走过了几十年,也走遍了大江南北,但他对吴桥杂技的爱始终如一,他希望吴桥杂技走向世界,也希望老祖宗留下的绝技后继有人。
四、飞刀花鼓(四川成都)
成功申报四川省级非遗保护项目的“飞刀花鼓”惟一传人生存困难。
她曾是舞台上的艺人,现在却是立交桥下卖牛角的小贩;她曾每天强迫女儿练基本功,现在不愿让女儿学,甚至想把女儿送人;她曾是被邀出国表演的民间艺人,现在却想出国去打工。这么多角色的扮演,她是被生活步步逼迫。四川“飞刀花鼓”惟一传人刘陶,因为生存困难,正筹备出国打工。
飞刀花鼓是一种由杂技和曲艺艺术嫁接而成的独特民间曲艺形式,主要流行于四川。表演的艺人通常有二个。一名艺人一边演唱,一边将手中的刀、叉、棒等物轮流抛向空中,既使人眼花缭乱,空中的飞刀又不失误落地,显示出艺人高超精湛的技艺。另一名艺人则作为表演者的助手,在一旁打锣鼓伴奏并伴唱,同时还碎步表演各种舞蹈。两人载歌载舞,默契配合,既有杂耍的惊险刺激,又有民间歌舞的喜庆热闹,历来受到城乡人民的广泛欢迎。
飞刀花鼓起源于四川中江县,早在北宋年间就已十分流行,并享誉全国各地。据司马光《涑水记文》和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介绍,唐宋时期就有不少的蜀人会一种叫“鼗鼓”的杂耍和曲艺,表演形式为手摇拨浪鼓演唱民间小曲,或手中抛动鼓槌唱歌,它是飞刀花鼓最原始的表现形式。司马光记载说,北宋章献年间的刘皇后是四川人,她就会耍一手熟练的鼗鼓。而周密在文章中也记载说,宋真宗时候的刘皇后,祖籍四川华阳县,身怀鼗鼓的高超绝技。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最早的飞刀花鼓可能曲艺形式重于杂耍形式,因为大多数掌握这种艺术形式的人都是女性,而且不是底层妇女,在当时的宫廷和上层社会比较流行,可见它是一种高雅活泼的艺术。
至清朝民国年间,飞刀花鼓开始在巴蜀大地生根开花、广泛流行,许多民间艺人把它作为一种养家糊口的技艺进行演出和传播。由于它所需演员不多,道具也不复杂,对演出场地的要求也不高,因此在街头巷尾、庙会灯会和街市乡村都可以见到飞刀花鼓的影子。杂耍和曲艺的完美结合,使得这种艺术形式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每当演出时,人们就会层层围观,不时爆发出惊叹声和热烈的掌声。尤其是耍飞刀的演员手执七、八把锋利的小刀接连不断地抛向空中时,人们更是激动得拍痛了巴掌。
飞刀花鼓的演唱曲目多为民间小调,诸如《山伯送行》、《山伯访友》、《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出关》、《孟姜女哭灵》、《祝英台求学》等,都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故事,且唱词通俗,曲调也非阳春白雪,受到老百姓的喜爱也在情理之中。跟四川其他的民间艺术形式一样,飞刀花鼓的唱词也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创新,这反映了民间艺术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这门来自巴蜀大地的独特民间艺术,同时也受到国外观众的热捧。法国国际广播电视台墨西哥驻法国记者亨利克在观看演出后,激动地称赞说:“你们的花鼓艺术就像一朵鲜花,永远开在法国人民的心里,我已经把你们这朵美丽的鲜花播放到西班牙、美国去了,并且我也会用文章把它介绍到拉丁美洲去!”法国阿维尼翁省省长观看演出后,也由衷地赞扬:“你们把中国民间艺术带到法国,使法国人民得到了心情的愉悦和享受。”在法国表演期间,《欧洲日报》、《自由南方报》、《解放日报》、《巴黎时报》以及《世界日报》都对飞刀花鼓精彩的表演作了热情洋溢的报导。法国中央电视台还为此做了专题采访和现场录像。1998年,来自四川成都的飞刀花鼓还随中国民间艺术团远赴日本进行表演。这说明来自东方的民间艺术同样可以打动异国人民的心灵,世界上所有的艺术形式在本质上都是相通的。
1995年,飞刀花鼓荣获成都民间艺术“三绝”展演绝技奖。2007年,“飞刀花鼓”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身为传人,她无力挽救“飞刀花鼓”逐渐淡出,更无法靠它生活下去,它已成为生命不能承受之重。1992年受邀到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艺术节”表演,然后是日本;2006年11月,“飞刀花鼓”作为曲艺类技艺被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天记者登门采访……即使顶着一堆光环,但“飞刀花鼓”还是刘陶这个民间艺人一个人的“飞刀花鼓”。
师傅在世时,至少每月有20场演出,师傅去世后,接到的邀请越来越少,现在基本没有了。当靠“飞刀花鼓”活下去已很不现实了,刘陶学了更多东西,从表演方言小品到气功、轻功,从婚庆主持再到变脸,“现在邀请最多的就是变脸。”生活让她成为十足杂家,靠零碎接活来赚钱。曾出访法国和日本的照片,丢在杂物口袋了,师傅留下的3把飞刀,也压在床下了……“我不想看,看见了伤心。”刘陶说。
刘陶家在中江乡下,她排行老大,下面还有4个弟妹。她渴望学习民间艺术,只因家境贫寒。刘陶15岁那年,家乡开办曲艺培训班,刘陶执意要加入。而父母坚决反对,只有奶奶支持,她贷款35元为刘陶交了学费。培训班要求学员自带粮食,没有父母支持,刘陶只有靠为学员煮饭抵粮。从学员到师傅的眼里,刘陶备受冷落。仅半年,师傅不容连粮食也交不出的学生,她与师傅打了一架,被迫离开培训班回家。不能学艺,父母按乡下传统要她婚嫁,刘陶不从,父母也不再接纳她,赶她出了家门,此后刘陶一直流落在外。
不久,成都评书老艺人陶明成到中江表演,经人推荐,刘陶拜陶明成为师。陶明成表演遍及中国,刘陶一路随同学习飞刀花鼓。1992年,刘陶受邀到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艺术节”表演,国外观众为了一睹飞刀花鼓绝技,不惜乘飞机前去观看,她第一次体味到作为民间艺人的荣耀。1995年,师徒俩结束漂泊留在成都。在外闯荡中,刘陶也已婚嫁,丈夫没有工作,嫌她“靠飞刀花鼓挣不了几个钱”,于是离婚。现在,刘陶独自带着5岁女儿,她时常会接到零星表演,过着简朴的生活。“小女娃子的时候,演得不好别人也欢迎”,她说,“年岁增长,零星表演邀请也越来越少,虽然已是飞刀花鼓的惟一传人,但离被遗忘的边缘不远了。” 她很无奈,从表演方言小品到气功、轻功,从婚庆主持再到变脸,生活让她成为十足的杂家,现实处境让她忧虑未来。
五、羌笛与羌文化(四川北川)
羌笛演奏 羌笛制作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因诗句流传甚广,羌族这个古老的民族也因此广为人知。与羌笛这种古老的乐器一样,羌族的刺绣、剪纸、碉楼等民间艺术形式同是羌族文化的形象载体,是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直观表征。
羌族刺绣
北川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100余条。其中涉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条,包括羌笛的演奏及制作技艺、羌族卡斯达温舞、羌族瓦尔俄足节;四川省级3条,分别为口弦子、许家湾十二花灯、羌历年;绵阳市级30余条,有大禹传说、口弦子、羊皮端公舞等;县级20余条,此外还有尚未申报的名录及正在申报的40余条。
羌族剪纸
四川汶川大地震给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大禹的故乡——北川,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里的很多文化遗产也遭到重创。由于羌族没有文字,羌族语言、文化均靠口耳相传。但是,在此次地震中,大量通晓羌族语言、历史文化的羌族人不幸遇难。地震中,市文化馆倒塌,在遇难的文化馆职工中,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羌族民歌的传承人计学文,他唱的羌族民歌再难响起。曾代表羌族参加全国鼓舞鼓乐大赛、表演羌族特色铃鼓舞的人中,也有七八位遇难。会吹羌族乐器羌笛的一名传人也已遇难,而目前羌族中会吹羌笛的仅剩几人,羌笛面临绝响困境。
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遇难外,很多羌族文物和实物的保护和收集也面临严重困难。2005年,北川县在财力很紧张的情况下成立了羌族民俗博物馆,好不容易登记了500多件羌族实物,但这些珍贵的文物还没有来得及展览,地震就发生了,大量征集的实物已经埋入了废墟,包括劳动工具、生活用品、挑花刺绣等等。
到底有多少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存在地震中损毁?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如果不抓紧时间去进行抢救性征集,很多反映羌族文化的实物就没有了。
近日,在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中华文化学院联合召开的“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座谈会”上,专家学者们发出倡议,呼吁全国民族民间文化工作者和关心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命运的各界人士积极行动起来,为抢救和保护灾区中羌族村寨、史诗、碉楼、民间歌舞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智慧、贡献力量。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