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非遗”状况如何?

甘肃省的回族群众老马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花儿歌手,前几天,他兴奋地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新闻:甘肃花儿等22项中国申报的项目,刚刚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老马感到非常自豪,同时,他也很想了解,目前,我国的少数民族还有哪些项目入选“非遗”名录,它们的保护状况如何?

Q博士:在世界级“非遗”申报方面,中国目前有26项列入世界“非遗”名录,其中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项目包括:2005年第三批入选世界“非遗”名录的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蒙古族长调民歌和此次入选世界“非遗”的贵州侗族大歌、《格萨尔》史诗、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朝鲜族农乐舞等。

在国家级“非遗”项目申报方面,2006年5月20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其中少数民族项目为165项,约占全部项目的1/3。2007年,有关部委在部署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时,特别强调要关注边疆省区少数民族特别是跨境民族的项目。2008年,第二批国家级名录公布,东乡、布朗等10个少数民族均有项目入选第二批名录推荐名单,至此,中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保护方面,国家对入选国家级名录的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保护资金的安排、专业指导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2007年底,中央财政安排转移支付资金4000万元,用于支持第一批国家级名录169个项目的保护,其中59个少数民族项目获补助资金1770万元,约占全部补助资金的44%。此外,许多地方政府也立法保护少数民族“非遗”项目,如2005年和2006年,湖北省先后颁布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保护条例》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