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湖北长阳南曲

长阳南曲是流行于中国湖北省西南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清江流域的一种曲艺。它曲高调婉转细腻、优美抒情、唱腔曲牌丰富,被誉为“郁香的山花”。

作为土家族的聚居地,长阳地处湖北宜昌,这里是中国古代两种传统文化“巴文化”与“楚文化”的交汇点,宜昌民间曲艺充分体现了这两种文化的融合”。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中心的戴曾群介绍说,长阳南曲是在明清俗曲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而来的,在清朝雍正乾隆年间传入土家族地区,是土家族文化和汉族文化融合的结晶。他说:“长阳南曲是属于整个湖北地区一个比较古老的地方曲种,根据艺人的传承谱系,他的道具、伴奏乐器来推算,大概是在清朝,离现在大概是两百多年,传入长阳。”

由于没有专业艺人,现在长阳南曲主要靠民间流传、朋友相教,或子从父学、世代相袭。至今土家山寨的人们逢年过节、娶媳嫁女、生日祝寿以及劳动之余,往往相邀聚会,你弹他唱,自唱自乐。在素称“南曲之乡”的长阳资丘,每每夜深人静,但听得吊脚楼上三弦咚咚,曲声萦回,面对山乡夜色,令人心旷神怡。

长阳南曲属于曲艺,因而能够将音乐和文词很好地结合起来,而这相辅相成,造就了长阳南曲唱词文雅、曲调优美、自弹自唱这三大特点,下面这首长阳南曲的启蒙段子“春去夏来”形象的说明了它的这一特征:“春去夏来,不觉又是秋。柳林河下一小舟,渔翁撒网站立在船头。”

在日常的生活中,长阳南曲的表演形式主要是坐唱,多为一人自弹自唱,也可多人自弹自唱或一人弹奏,一人边打简板边唱,根据曲目内容还可对唱。传统曲目中少有道白,也没有动作表演。其音乐具有刚少柔多,长于叙事的特点:“钓得鲜鱼沽美酒,一无烦恼二无忧。清风不用银钱买,月在江中任自由。闲来简板敲明月,醉后渔歌云春秋。”

这首南曲中唱出了土家山寨的村民,面对青山绿水,悠闲快乐心情。短短几句典雅的文辞,韵味悠长,勾勒出清江渔民怡然自得的生活情景。简单的生活中饱含哲思,直白的叙述中深蕴智慧,更有“南腔北调任咱唱,就是那王孙公子不能得够”的潇洒。长阳南曲在土家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带给他们的无限快乐,由此可见一斑。

长阳南曲的音乐表现力也非常强,风格多样,有轻松愉快的,有活泼风趣的,也有热情激烈的,可以说能悲能欢,善柔能刚。这其中,伴奏乐器起到了重要作用。小三弦是长阳南曲的主要伴奏乐器,其在弹奏旋律时音域高低变化自由,可奏出各种滑音。同时,由于三弦的音色具有高音坚实清脆、中音明亮圆润、低音丰满浑厚的特点,这无疑给长阳南曲增添了更多浓郁的色彩。长阳南曲音乐“悲秋”片段:“梧桐叶落金风送,丹桂飘香海棠红,是谁家,夜静更深把瑶琴抚弄,猛听得,檐前铁马响叮咚。”

这一段“悲秋”,是长阳南曲的传统剧目,它集中体现出长阳南曲在节奏上的一唱三叹、悠远绵长,精美讲究的文辞、细腻的情思使得长阳南曲“雅”的一面表现的异常明显。此外,在曲目内容上,长阳南曲既有全国流行的一些共通的题材,如取材小说及戏本《三国演义》、《水浒》、《西厢记》等当中的章目,同时也有表现土家民族风情的特殊题材,如《胖大娘过江》、《螳螂讨亲》等。

目前,长阳南曲作为民间流传的艺术品种,在当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长阳南曲艺人如今已递增到100多人,这一古老的艺术品种,正在焕发新的生命之光。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