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卢宅亲近世界“非遗”中的东阳元素

本报记者吴旭华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2009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有22项入选,其中专属浙江省的有四项。在这些世界级“非遗”项目中,一些项目没有明确指定地域,但是在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它们的踪迹,如书法、篆刻、剪纸以及端午节等。而其中的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与东阳有着深厚的渊源。因为,在去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的“卢宅营造技艺”,正是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这一遍布全国的世界级“非遗”中熠熠生辉的东阳元素。

昨日,记者再次走进了卢宅,品读这座以木头赋予建筑灵魂的江南大宅第。

[概念]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

[印象]尽管砖石架构起了其不朽的身躯,但行走在这座已有800年历史的“江南故宫”里,你会发现,正是木质所特有的温暖,才给了冰冷的砖石以灵动的生命。“在卢宅古建筑群,木材才是最重要的角色,是整座建筑的核心。”卢宅文保所所长韦锡龙坦言,卢宅古建筑群内部无处不在的木作与木雕,使这里成了一个“全然木头的世界”。“尽管从整体布局而言,卢宅古建筑群是古代东阳工匠土木建筑技艺的登峰造极之作,但谁都明白其木结构营造技艺才是最关键的,在这里,木结构才是承重的主体。”

在卢宅,从社交礼仪的场所,到日常起居的地方,都离不开木材的身影。

“卢宅作为明清建筑瑰宝,其木构体系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卢宅文保所副所长吴新雷当起了讲解员,“其建筑用材粗大,斗拱数量少,体形硕大,结构作用明确,与明清官式建筑有明显区别。从其构件中可见梭柱、月梁、普拍方、挑翰等宋风遗制,且枫拱、琵琶拱等牌科形制特殊,从而既可与宋时的《营造法式》印证,又可补苏南的《营造法原》之不足,其中长短椽之制更与韩国建筑有一定渊源关系,在研究木构建筑技术演变和明清南北方建筑制度差异方面,具有很高的标本价值。”

内行都知道,看木结构建筑,最先看的就是梁架结构。在卢宅,你会发现工匠对梁架的处理可谓极尽工巧,抬梁式、穿梁式及抬梁穿梁混合制交错使用,使得头顶的空间体现出不同的格局。肃雍堂纵轴线上的世雍堂建筑组群,就是梁架结构的创新之作——整组建筑利用了我市境内罕见的柱头科出檐,前厅转角施抹角梁,山缝用额枋承托悬山出际,厅内仰视又呈歇山顶,突出了厅堂的中心地位,别具一格。而肃雍堂的斗拱组合更是风格奇特,著名的古建筑专家王仲奋在他的著作《东方住宅明珠·浙江东阳民居》中写到:“卢宅肃雍堂是使用斗拱种类最多、数量最多,唯一使用溜金斗拱的一处。”这种溜金斗拱(也称琵琶拱,确切地说是挑金斗拱),其外形做法与宋代、清代的挑金、溜金斗拱均不相同。如起称杆不是方直,而似弧形琵琶杆上翘,尾部以一斗三升厢拱承托上金桁。尾端雕草龙状耍头。十八斗下冲天销雕莲花垂头。弧形琵琶杆根部雕羽状花纹,两侧各雕荷莲或宝相花一朵。柱头科坐斗雕成四瓣海棠形十字拱。“像这种风格特殊、造型优美、雕饰精致的斗拱,在东阳民居建筑中仅此一例,在全国也属罕见。”在记者看来,这样别致的斗拱,更像是一只龙爪,牢牢地支撑着屋架。

[概念]由这种技艺所构建的建筑及空间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宇宙的认识,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等级制度和人际关系,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审美意向,凝结了古代科技智慧,展现了中国工匠的精湛技艺。

[印象]在卢宅看梁架,仰头之际除了对古代工匠精湛的木作技艺“高山仰止”,实在生不出别样的想法。但是,当你把视线投射到那些无所不在的木雕之上时,立马会生出欣喜与惊讶——从门楼到案几,每一个细节都被雕饰。而且,作为一座东阳“民居博物馆”,卢宅内收藏了许多建筑木构件,其形态之美雕饰之精,令人叹为观止,如用整块香樟木雕成的“九狮戏珠”,是我市现存最大的木雕单品。但在此不得不提醒的是,卢宅的每一处装饰,不仅仅是为了悦目,而是为了更好地配合其居住功能的发挥。

然而在卢宅,最让记者心仪的,并非那些宏敞轩昂的厅堂,而是肃雍堂大厅后的穿堂。作为正式议事场所到内宅的过渡,它让人无数次地产生一种隐晦幽雅的遐想:有人的时候,穿堂是最完美的议事厅;有雨的时候,走过穿堂是很惬意的享受;而没有人也没有雨的时候,空堂完全是斜斜地从木窗格子里溜进来的光线的世界。有阳光洒在地板上就有人怀念这里,而阳光溜走的时候则适合让整个厅堂怀念被人怀念的感觉……在这里,你会觉得,建筑是与人合而为一的。

像穿堂两边的隔扇门,在卢宅里还有很多。触摸着数百年前卢宅祖先凝固在木材上的审美意趣,让人油然而生对东阳木匠高超的木结构营造技艺的崇拜,这也是东阳民居建筑形式能在浙、皖、赣、苏等地经久不衰,深受各阶层人群喜爱的原因。

跳出雕饰看卢宅的整体结构,你会发现它是以复荆堂、肃雍堂和树德堂三大厅堂为中心,由多进“十三间头”和“廿四间头”组成的多轴线封闭性院落。其中的肃雍堂主轴线共有九进院落,全长320米,是中国民居中最长的轴线,这也是其被称为“江南故宫”的主要原因。每一座厅堂基本由前门楼、中大厅、后堂屋三进组成,按传统礼制“前堂后寝”、“前厅后堂”的格局布置,“北屋为正,两厢为次,倒屋为宾,杂屋为附”,形成了严谨合理的空间布局。院落重重,庭院深深,体现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聚居社会结构中主次、尊卑、内外有别的儒家伦理道德和规整对称、平衡和谐的审美理念。

“封建士大夫府第建筑营造理念的集中体现。

儒学礼治的文化标本。

封建士大夫传统道德和宗法观念的物化图解。”

这是专家对卢宅的解读。在常人的眼里,卢宅的概念也许更适合于如此表达:一座用木材架构起的适宜多个大家庭聚居的地方,拥有一般民居所无法达到的“排场”;它的建筑特点是好看、方便、坚固,每一处细节都显示着前人的智慧和匠心,让你的心情融庄严与轻松于一体,并情不自禁地徜徉其中,从木材的质感中汲取温暖,感受柔软,一任时光流逝而暂时淡忘喧嚣冰冷的现实生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东吟堂牛腿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