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遗址摆脱“蓬头垢面”形象

新华网郑州11月1日电(记者桂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1日在此间召开的大遗址保护洛阳高峰论坛上说,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积极保护下,我国大遗址正在摆脱“蓬头垢面”的形象,逐渐成为城市中最美丽的地方,大遗址保护形成了以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西安片区、洛阳片区“三线两片”为核心、100处重要大遗址为重要节点的基本格局,大遗址保护工作进入新阶段。

他说,最近一年来,大遗址保护取得新进展。长城资源调查和保护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调查、发布了明长城资源调查的最终数据——明长城的总长度为8851.8千米,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首次发布明长城测量数据。此外,总投资2亿元的山海关长城关城保护工程顺利通过国家级验收。

大运河已作为我国2014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和申遗的各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即将全面进入保护实施阶段。2010年年底之前将公布第一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运河点段的初步名单。

截至目前,丝绸之路沿线48处遗址点的保护工作已全面启动,吐鲁番地区遗址保护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丝绸之路涉及的我国6个省区的申报文本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正在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和完善。

各地重要大遗址保护工作有序推进,异彩纷呈。继去年10月大明宫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作启动以来,牛河梁、良渚、汉长安城、秦始皇陵、隋唐洛阳城、汉魏洛阳城、偃师商城、长沙铜官窑、扬州城、广州南越国宫署、荆州纪南城、郑州商城、鸿山遗址、元上都、北庭故城等的保护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童明康说,最近5年来,我国大遗址保护行为,越来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成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力量。洛阳、西安、无锡、扬州、杭州、安阳、郑州、成都、集安等地的一系列实践案例充分表明,大遗址正在成为城市独具特色的名片,大遗址保护对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合理配置资源、促进旅游等相关产业的理性发展,对建设城市文化、彰显城市特色、保持文化多样性的积极作用得到初步显现。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