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

2009年6月,“巴中皮影”在中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文化部联合颁发的“太阳神鸟铜奖”。“太阳神鸟”是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据《巴中县文化志》记载:“川北地区早在宋代就有皮影戏。”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巴中县(今巴州区)共48个乡镇就有68个皮影剧团,清杠渡(今清江镇)就多达3个,而且全县有13个皮影雕刻作坊,可谓中国皮影艺术之乡。

“皮影戏”属于“傀儡戏”,最早出现于周代偃师的“木人歌舞”和汉时陈平的“刻木为美人”。“皮影”称“平面傀儡”,经汉代巫师的“弄影还魂术”发展成“弄影戏”。

巴中皮影,在今天仍是巴山人民,特别是农民请得起的民间小剧团。演出的灯调唱腔是巴山地区地地道道的民间音乐,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斩巴蛇》、《牡丹灯》和《四下河南》等巴中皮影皮雕工艺是研究巴山地区民间工艺美术的重要史料。巴中皮影的人物造型也有独特之处,如“马盔”的造型源于巴山民间门神的造型艺术,这在全国其它地区皮影中十分少见。雕刻工艺的精细程度、色料的选择、亮油的加工制作等专业技术,真正达到了雕镂精巧,五色妆染,不被鼠咬,可保持200年不变色。

“巴中皮影”曾应邀到北京德国大使馆演出,应邀参加过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展演,受到海内外专家和客人高度赞誉和喜爱,并被列入国家对外文化交流项目。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