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博物馆能否拯救曲艺

日前,中国曲艺家协会在京宣布,中国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即将建立,地点为宣武区马连道茶道。姜昆表示,初期将先把北京的曲艺非遗项目展现出来,此后将把全国各省市有代表性的、列入非遗的曲艺品种纳入博物馆展出。(11月28日《北京青年报》)

我想,建立中国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目的,无非是想保护那些濒危的曲艺,并希望它重焕生机。这出发点虽好,但是,在观众欣赏口味越来越挑剔的今天,这目标却很难实现。

 任何文化产品,如果不能顺应时代发展、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那就是落后了,落后了就有被淘汰的危险,除非自己努力去改进,否则就会死掉。有人说要培养观众,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大多数观众又不是三岁的小孩子,他们是能分清楚优劣的。人家不愿意去看,难道你要生拉硬拽不成?没有了观众的曲艺如果不考虑自救,只去考虑所谓的培养观众,那自然会是死路一条。“曲高和寡”固然有其道理,可“曲”必须是真正的“高”,如果是“曲劣”的话,也会“和寡”的。

很多人埋怨观众的素质低了、演出环境不好了等,殊不知问题就出在自己身上。京剧、相声繁荣的时候观众的素质有多高?不一定比现在高多少;那时的演出环境有多好?比现在或许要差许多;那时国家下大力气推广了吗?也没见过建什么博物馆。归根结底:原因在自己。

众所周知,郭德纲德云社的兴旺,并不是因为建立了相声博物馆,东北的二人转的火爆,也不是因为建立了二人转纪念馆。一个博物馆,只能留住历史,要拯救曲艺,最终靠的还是与时俱进创作出令百姓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