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仙镇木版年画成为国家名片

记者11月30日从朱仙镇木版年画管理处获悉,造型夸张、线条粗犷的朱仙镇木版年画正式被国家外交部驻外机构供应处指定为“国礼”,专供驻外大使馆作为外交礼品及赠送给来访外国首脑。借助这一契机,开封县将邀请国内著名版画专家对现存刻版进行重新鉴定,进一步加快朱仙镇年画保护与发展步伐。

年画“鼻祖”成为“国礼”的消息令年画老艺人们颇为振奋。在位于朱仙镇木版年画一条街的万同老店,前来选购年画的游客络绎不绝。万同老店店主、年画老艺人张继中告诉记者,朱仙镇木版年画成为“国礼”的喜讯传来后,店里的古钱币年画供不应求,菊会期间不少游客还闻讯赶来抢购,将年画当作馈赠礼品送给亲人。老艺人张廷旭坦言,由于是全手工制作,目前年画的生产能力已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艺人们都是加班加点赶制。

据朱仙镇党委委员、主管年画开发的副镇长刘彬介绍,今年10月,朱仙镇木版年画以新开发品种古钱币年画和卷轴年画为代表,接受国家外交部驻外机构供应处的严格考察,最终朱仙镇木版年画从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征集对象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外交部驻外机构供应处指定“国礼”产品,并获颁“国礼”证书。另据朱仙镇木版年画管理处粗略统计,朱仙镇木版年画荣膺“国礼”称号后,年画销售量同期增长20%。与此同时,朱仙镇政府还在菊会期间进一步加大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对外推介力度,先后在中国翰园、龙亭公园、第一楼、中州国际饭店等处搭设了年画展销平台,收到了显著成效。

开封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栋梁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开封县委、县政府将以朱仙镇木版年画荣膺“国礼”为契机,进一步整合年画资源,对其进行重新包装开发,提升年画档次和质量,并尽快设立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文化旅游产业机构,加快年画保护与发展步伐,做大做强朱仙镇木版年画,使这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焕发出璀璨光彩。

截至记者发稿时,朱仙镇木版年画管理处传来最新消息,开封县将借助朱仙镇木版年画荣膺“国礼”这一契机,广邀国内著名版画专家、学者对所有现存朱仙镇木版年画刻板进行地毯式普查和鉴定,以期加快年画保护与发展步伐。届时,朱仙镇木版年画作坊及年画老艺人可将珍藏和正在使用的年画刻版送呈专家进行“鉴宝”。

相关链接:朱仙镇木版年画

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年画并称中国四大年画。年画作为中国独有的一朵艺术奇葩,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精华。

历史溯源

朱仙镇木版年画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诞生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被誉为中国木版年画之鼻祖。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最早兴起于北宋,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当时社会经济的飞跃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分不开。 北宋初年,宋都东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地的商人大量涌向京城。庞大的市民阶层促进了世俗文艺的发展;活跃的世俗文艺又给年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加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将我国雕版印刷业推向繁荣。自此,年画也由笔画转向刻版印刷。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的东京开封"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版、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贴子。"由此可见,当时东京木版年画的印刷及销售盛况空前。不仅民间作坊遍布京城,就连宋室官廷也主持开办年画作坊。官办与民办作坊的融合,使木版年画的发展成为必然。

北宋末期,由于金兵的入侵,京都沦陷,繁荣的市民文化逐渐萧条。大量年画艺人流落江南,东京的木版年画业迁至东京45里外的朱仙镇。明清时期,朱仙镇河道四通八达,随即成为中原的商业重镇。木版年画在繁荣的商埠迅速恢复,买卖兴隆,声名大振。据载,当时朱仙镇从事这一行业的有300余家。清末时,由于朱仙镇河道阻塞,航道不通,木版年画与其他商业都日趋萧条。

民国初期,镇上有40多家生产作坊,2000多人从事年画生产,山东、安徽、河北、江苏等地的客户纷至沓来,生意十分兴拢画店有万通、晋涌泰、天兴德、德盛昌、天义德、天成德、大天成、二天成、得源长、万盛、三成义等。 抗日战争爆发前,朱仙镇木版年画业迁往开封,自此又掀起木版年画繁荣的第三次高潮。当时开封的年画作坊有60多家,主要集中在东大街,西大街、中山路和书店街。著名的老店有"汇川"、"振源永"、"云记"、"鸿记"、"天福利"等。每年农历二月开始生产,至十一月十五上市,来自山东、安徽、江苏和本省的客户车装船载,煞是热闹。

1949年后,开封市先后成立了开封年画社、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等团体机构,对木版年画的传统工艺进行挖掘、整理。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