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难题

  央视摄制组专程到钱清镇梅东村拍摄“翻九楼”,“翻九楼”高难度的动作和惊险的场面,让围观者啧啧称奇……

  绍兴难觅“翻九楼”表演者

  在拍摄现场,记者看到“翻九楼”以9张桌子为道具,表演队伍由两名主演三名助手组成。表演开始后,表演者跳到桌子上,然后再将桌子一层层向上翻,高度可达20多米。从第一张桌翻起,一直翻到第九张,表演者口中念念有词,并配合各种身段动作。到达顶端时,表演进入高潮,表演者在九楼柱顶表演竖蜻蜓、舞钢叉、十八吊等惊心动魄的动作,极具观赏性。

  据了解,“翻九楼”过去是民间“招魂”祭祀的一种表演,原是九楼戏中的一个部分。它跟江西的孟(姜女)戏、广西的师公戏等同属一个类型,现已失传。

  而此次央视十套的《百科探秘》栏目摄制组专程赶来拍摄,也是缘于钱清镇梅东村有户人家正好办丧事,为了给亡人“招魂”,特地到萧山请来了“翻九楼”表演者。

  “以前,绍兴一带大户人家办丧事都会请人‘翻九楼’,现在不多了,因为已很难找到会表演的人了。”据现场围观的老者说,在绍兴一带几乎没有人能“翻九楼”了。

  失传的并非只有“翻九楼”

  “‘翻九楼’表演,除了技术外,还需要体力。绍兴县到现在还没有找到这项遗产的传承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雷告诉记者,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传承人断层濒临失传的,并非仅“翻九楼”一项。

  2007年,“戏镗叉”与“翻九楼”一起被公布为我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戏镗叉”是划龙船时,有人拿着镗叉站在船头表演。这一民间表演曾流行在绍兴水乡,属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目前由于后继无人,濒临失传。“与‘翻九楼’相比,‘戏镗叉’传承人是在的,目前孙端有一位年近八旬的传承人,但由于年岁太高,没有体力再表演了。”王雷介绍说。

  “除了这些杂技项目面临失传,赫赫有名的王星记扇也面临同样遭遇。”王雷告诉记者,王星记扇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作为王星记扇的代表产品,黑纸扇制作工艺濒临失传。“目前绍兴这把扇子做得最好的是谭兴发,但谭师傅到现在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传承人。”

  文化遗产需要薪火相传

  “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用文字、图片、影像记录下这些文化遗产。”面对这些即将失去的文化遗产,王雷显得有些无奈。

  “文化遗产想要保留下去,关键是人去传承,我们鼓励现有的继承人能将他们的手艺传给后人。”为了鼓励文化遗产的传承,县政府实施传承保护补贴,具体标准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每年2000元,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每年2500元,国家级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每年3000元。

  “这些补贴主要是调动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的积极性,使其承担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责任和使命。”王雷说这一鼓励措施实施后,确实调动了部分传承人传承的积极性。莲花落、宣卷等项目,传承效果不错。“但我们还是希望更多的文化遗产能后继有人,像‘翻九楼’这样的表演,希望我们的后人也能在现场欣赏到。”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