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之都与投资客的“文博恋”

端砚之都与投资客的“文博恋”
  肇庆端砚入选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采石、选石、构思、磨石、划线、雕刻到成型,都是手工完成。张玮摄

  ◎回访城市:肇庆

  ◎天气:16℃—23℃

  ◎采访时间:四月二十七日、二十八日

  ◎采访地点:肇庆天宁北路八十号、肇庆砚洲岛、黄岗白石端砚文化村

  4月28日上午9时,白石村40岁的村民杨和生手握刀具坐在自家门口认真地雕琢着一尊名为“一生富贵”的端砚摆件。铁皮门上用红漆描画些荔枝、龙眼等岭南瓜果图案便是招牌,工作台是一方老旧木桌,门前则堆满大块砚石。

  见到生面孔在身边观望,杨和生并不拘谨,一年以来,他和其他村民已对来村里考察或访问者司空见惯。白石村,面积约1.2平方公里,唐武德年间建村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面向北岭山、背靠西江,90%以上家庭世代从事制砚,“端砚制作技艺”入选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去年文博会上,这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保持原生态的村落在肇庆团宣展时,引起了客商深圳德业基集团的关注。2个月后,该集团与白石村签下合约,一期投入4.5亿元,将其打造成附有休闲、旅游观光功能的“端砚文化集散地”。

  “因为文博会,‘大鳄’们才认识肇庆,去年就有两个注册资金过亿元的公司为此落户,德业基就是其中之一。”肇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邱建华兴奋地说。

  “白石村被改造后年产值将至少增三成”

  白石村目前有300多户共1070多人,房屋大都依“弓”形的村道而建,在这样的村道上走上三两步便会看见各户门前堆积的砚石,村道旁、屋门前、厅堂里……随处都是埋头刻砚的场面,生产和销售大多以家庭作坊为主。

  “由于端砚技艺出名,广西、湖南等地有人专程过来学艺,但村里比较保守,以前都是父传子,子传孙,传男不传女。从采石、选石、构思、磨石、划线、雕刻到成型,一条龙工序都是手工完成。”村长梁明江说,由于各家自产,生产起来比较散乱,近些年才发展了一些厂家,而要成行成势,让端砚走向市场,则必须要有投资商。

  于是,白石村被肇庆作为重点项目上了文博会,并被主打“文化+旅游+房地产”特色文化,专程到展会上找投资项目的深圳德业基集团一眼相中。

  “白石村文化底蕴很厚,我们非常看好其中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计划将这里打造成端砚文化集散地,以端砚为主建设文房四宝一条街,引导村民规模化生产,并在其中设置休闲功能。”该集团常务副总经理李冠鹏说。

  “白石村现在已改名为‘中国端砚文化村’,整合后打造旅游线路,村民对此一致看好。”梁明江估算,以目前白石村每年创造1亿—2亿元的产值,并占到肇庆端砚制作市场的六七成份额来算,如果改造后,产值至少可以上涨30%,他希望到时全国各地的砚种都到这里来销售和展示。

  事实上,作为全国、广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端砚文化村只是“中国砚都(肇庆)端砚文化特色产业集聚园”项目之一,而产业聚集园整体将分三期建设,包括中国端砚展览馆、标志性文化广场、端砚工艺品文化用品交易展览中心、中国砚文化主题公园、砚都现代酒吧酒店、端砚文化体验交流区(旅游商业区)、端砚历史名人塑像群、名人墨宝碑林、工艺美术大师村、端砚工坊区和端砚名人故居等11个子项目,计划投资20亿元。

  文博会为砚洲岛招来央企“大鳄”

  每次谈及肇庆文化产业的发展,邱建华总有很多概叹:“很多人都没想到文化也能引进企业”。在他的印象中,文博会让这个并不为北方城市熟悉的广东小城广为认知,并因此获得央企青睐,其中砚洲岛就是最成功的一个。

  位于肇庆市鼎湖区的砚洲岛是广东省最大的江心岛,岛上保持了完好的原生态。砚洲岛项目开发以“创意为导向,旅游为推动,文化为灵魂”,主要由“砚洲岛生态文化休闲度假区”和“创意产业园”两大部分有机组成。

  肇庆中砚旅游休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陈国刚说,与其他城市的文化创意园大多利用出租改造过后的旧物业、旧社区、厂房不同,砚洲岛具有休憩功能,是文化地产。“即传媒、动漫设计、摄影、绘画等艺术家们都可以在岛上休养生息,厂房和物业等不只是租,也可以卖,或者给予承包权,名人名家、中小企业、品牌企业都可以进入。”

  陈国刚说,正是因为砚洲岛打造“岭南第一休闲岛”和“岭南文化创意岛”的目标定位吸引了有实力的房地产企业。目前,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已与其达成意向,将联合中房投资公司,分几年共投资15亿元开发该项目,目前正在完善岛上的基础设施。“去年文博会上,我们还与香港国际交流中心签订了《砚洲岛景区香港地区总代理合同》,仅去年到现在就组织了港岛大中小学生、艺术、文化、摄影界等人士总计三十几个团来岛上,让去年上岛人数达到13.5万人。更令人惊喜的是,文博会上,我们还与深圳市财富神针雕塑文化有限公司结缘,经过这一年的接触、了解和洽谈,该公司的中华姓氏现代雕塑园(群)项目已经认可了砚洲岛的定位,前不久刚与我们签订了合作开发项目协议书。”

  而今年文博会,陈国刚说,砚洲岛将重点推介文化创意产业园这个项目,招揽深圳等全国各地的文化创意企业驻岛。“今年岛上将有很大发展,目前正在着手制订招商方案和入园办法等,企业最快年底就可以入驻了。”

  【连线室】深圳市罗湖城管分局工作人员陈英良:

  大望新平村将变身“艺术小镇”

  肇庆白石村将被打造成附有休闲、旅游观光功能的“端砚文化集散地”,而在深圳梧桐山风景区山下的大望新平村,正依靠梧桐山的自然景观着力变身为“大望梧桐山艺术小镇”。

  记者(以下简称“记”):为什么想到把大望新平村打造成为一座“艺术小镇”?

  陈英良(以下简称“陈”):梧桐山村和大望村依傍梧桐山和深圳水库,坐拥现代都市稀有的自然资源。由于地处生态保护区和水源保护区,生产加工类的企业无法进入,而这里独特的环境却非常适合发展无污染、高附加值的文化创意产业。

  另一方面,这里得天独厚的环境将给艺术设计师带来更多灵感,设计出更多独具一格、引领市场的文化创意产品。因此,罗湖区委、区政府才下决心将大望和梧桐山村打造成“艺术小镇”。

  记:政府如何帮助这个自然村的“艺术”转身?

  陈:2007年政府对这里的千余家无证制衣小作坊进行了彻底清理,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腾出了空间。同时,还着手对大望、梧桐山的文化风貌街、民间博物馆、文化高地等项目实施统筹规划、资源整合和功能划分,目的就是推动这一片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现在,罗湖已经通过近些年的努力初有成效。大望梧桐山艺术小镇内一栋栋富有创意、风格各异的建筑已将整个片区装扮一新;一些颇具实力的文化创意公司和艺术家的进驻,也使得小镇的文化创意产业氛围日益浓厚。此外,罗湖已经对大望、梧桐山村的街区路面、建筑外立面进行了改造,计划将此地打造成集设计、创意、时尚、休闲于一体的文化艺术小镇。

  记:大望梧桐山艺术小镇起步还不久,如何能让这座村落具备自生性发展的能力?如何保证小村能够演变为一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域?

  陈:大望梧桐山艺术小镇去年引入了意大利知名的服装品牌亚曼答,而罗湖也坚定了打造艺术小镇的信心和决心,吸引了一批像亚曼答这样的创意设计公司和众多艺术工作者前来投资兴业。在大望梧桐山艺术小镇的建设上,罗湖坚持政府倡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等原则,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引进和培育一批在深圳市具有龙头地位并且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骨干企业、战略投资者和创意人才。

  目前,梧桐山中心街外立面建筑的改造工程基本完成,民间博物馆改造项目的综合馆和精品馆工程已经动工,梧桐山河及沿岸的综合整治工程正在加紧推进。

  【文博“眼”】

  针对本届文博会

  肇庆专门制作了参展LOGO和吉祥物

  端砚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砚之首,自唐以来,便是朝廷贡品,但却极少有人知道它产自肇庆。平心而论,不论是放在全国还是全省,肇庆城区名气绝不算大,按肇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邱建华的话说“第一次参加文博会时,一些北方城市听音还以为‘肇庆’是‘绍兴’”。

  而记者在回访多个城市后发现,认知度不大但传统文化深厚的中小城市更需要文博会这种综合性会展。

  “有了文博会,他们才认识肇庆。”邱建华说,肇庆自2004年荣获了端砚原产地保护和“中国砚都”称号后,即开始打造端砚文化品牌,不断加强对端砚文化村、砚洲岛、紫云谷等端砚文化旅游度假休闲景区和端砚文化特色产业集聚园的建设。而文博会平台则极大加速了这一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去年文博会上,肇庆市首次独立组团参展,其馆以“宋城”等独特的地方文化展示,令各地客商和参展商印象深刻。招商推介的63个文化产业项目中,签约项目10个,合同金额为10.3亿元,招商项目38个,宣传推介项目15个。“除了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这一专业会展,综合类会展我们最重视文博会,这是对肇庆整体形象的全面展示。”

  据统计,去年肇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约42.29亿元,约占全市当年生产总值的5.2%,比前年提升近一个百分点。而端砚民营企业已达100多家,端砚作坊近400户,从业人员3000人左右,年产值约10亿多元。由于文化产业对城市经济的显著拉动作用,今年肇庆不仅参展面积和投入资金均较去年翻倍,还专门针对本届文博会制作了砚台形象的参展LOGO,推出吉祥物“裹粽娃娃”。

  “端砚是肇庆文化品牌,裹蒸棕是肇庆特产,我们将把他们做成裹蒸竹篮和小挂件、端砚扑克牌,带去每个馆巡展或派给来参观的客商。”据悉,今年肇庆今年将带去40个项目招商引资,其中20个项目宣传推介,10个项目将现场签约。

  专题策划/统筹张玮前方回访记者张玮后方联动记者曲广宁



责任编辑:依侬
上篇文章:皇嘉香干香飘世博园 下篇新闻:没有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