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漳州木偶头雕刻出征世博盛会 融进客家元素

开栏语

   世博会不仅是一场科技的盛宴,也是一个文化多元性的展示地。

    即将召开的上海世博会将以多达数万场的文化艺术展示,成为一个最为密集、最为多样化的文化大盛会。

    在这样一场文化盛宴上,有着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多种文化集合的福建,又将在世博会上如何展示来自福建的文化元素。从今日起,《世博福建》将给你介绍在世博会上亮相的福建文化。

 

小沙弥木偶

木偶雕刻融“客家元素”

    徐竹初老人的木偶雕刻俗称“北派木偶”,雕刻的技法源自北方汉剧的风格模式。

    “我特别加入了客家元素。”老人说,过去如龙岩木偶剧团的木偶大多都是出自他们之手,此次参加世博的作品,一些融入了客家元素,使其具有地方特色,体现浓厚的客家文化特色。

    这将是漳州木偶雕刻的历史性时刻,为了首次参展世博能够一鸣惊人,老人专门为这一盛会精心雕刻完成九个作品,分别为《福神》《绿大王》《白阔》《媒婆》《凌波仙子水仙花》《千里眼》《顺风耳》《门官》《小沙弥》。

    “绿大王”是传说中的绿大将,是闽南人和客家人敬仰的威武将军,脸部以绿色勾画圆形图案,代表着闽南人、客家人事事追求“圆满”的期望;“白阔”是众多闽南老人常见的面孔,其特征相貌慈祥、善良、忠厚、康健,笑脸常开显得亲切可爱。

    “媒婆”这一作品,也融入客家元素。 “她脸带媚笑,因为常奔波于市井之间牵线搭桥,动脑伤神,所以额角常贴着膏药来提神,唇边长着‘笑须痣’,头梳高翘髻,这些特征就是闽南客家人心目中的媒人。”老人说。

    “九件作品花了父亲大约两个多月的时间,期间还有大家的分工协作。”徐老人的儿子徐强称,漳州木偶除了刀功外,对原材料樟木的鉴别选择、涂料的配制都很有讲究,经过开坯、定型、细雕、裱纸、磨光、刷泥、补泥、上粉、开脸、盖蜡等十道工序制作而成。一件作品的每种色彩都要涂上数十遍,同时还有采用漳绣完成的木偶的衣帽等。

门官木偶

现场表演雕刻及布偶戏

    安静地看着自己的作品登台亮相,并不是老人的全部世界。

    此次的世博展,除了将九件作品特快空运至上海外,现场还有精彩的木偶雕刻和布偶戏表演。这一次,徐竹初和他的儿子徐强都会参与到现场表演的活动中。

   “我们会派出3-4名表演着,分别轮流表演雕刻技术和布袋戏。”徐强告诉记者,会带去二三十个樟木(初坯),每个大小约10厘米,现场雕刻出的作品都将是能活动的木偶头,比如鼻子、眼睛、嘴巴都能活动,甚至还会出现一个木偶多个脑袋的滑稽形象。

    为了让木偶演活、动起来,还会在中国馆的福建厅表演布袋戏。布袋木偶又称为布袋戏、掌中戏。所演木偶因为衣服宽大,形似布袋,故称“布袋戏”。

    据了解,布袋戏的表演时间为上海世博会开幕式(5月1日-3日)及福建活动周期间(6月28日-7月2日)。

    借世博东风 木偶渐“苏醒”

    木偶雕刻起源于2200多年前中国古代先秦时期,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传到福建。从徐竹初的太高祖徐梓清算起,200多年薪火相传,到他的儿子徐强,已为七代。

    漳州木偶,其身承载着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密码”,反映的是一种文化的深厚内涵。2006年6月,国家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漳州木偶布袋戏和木偶头雕刻均榜上有名。

    漳州木偶雕刻已打破“传男不传女”的传承古制,和父辈相比,徐强所处的时代和境遇又有所不同。仅在剧团里为演戏而雕刻木偶,固守戏曲舞台,他认为范围狭窄,“要扩大生存的空间,就要闯出别样的出路”。

    现在,徐竹初父子还一直在摸索如何更好地延续这项民间艺术。徐竹初表示,目前除了演出外,还不断拓展市场,如尝试作为旅游产品、民间工艺品等。虽然还处于市场的试探阶段,不过对于逐步打开国内市场,他们表示再艰苦也会坚持。

    “此次参展世博,借助这个国际性盛会的平台,漳州木偶雕刻以及布袋戏,将会让更多国人及国际友人了解到闽南的风土人情。”徐强表示,让年轻人对传统有一个认同感。只有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有兴趣,民间艺术才会大有前途,才能闯出一条路来,让古老的艺术“活”在当代。

    路,总是一步步走过来的,成绩也是一点点积累的。如今,漳州木偶正在不断开阔属于自己的舞台。无论如何,木偶似乎开始渐渐“苏醒”。 (记者 夏菁 文/图)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