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高桥"绒绣"将进入世博馆展出 百年工艺只剩一位传人

 

图片说明:高桥绒绣馆外景

图片说明:绒绣作品《浦东新貌》即将在世博会上展出

图片说明:一位阿姨正在赶制绒绣作品

    何其有幸,高桥绒绣因为其精美的工艺,将作为国宝陈列在世博会联合国馆的贵宾厅里;何其不幸,高桥绒绣因为在传承上颇具难度,已被列入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列。如今,在上海,能挑起绒绣重担的年轻一代仅有一人。

  “今年我们将在全市范围内吸收培养新一批的接班人,希望能将这门工艺传承下去。”高桥绒绣馆馆长陈根娣说。

  高桥绒绣被列上海非物质遗产保护

  “还有多少上海人晓得高桥绒绣?”日前,一则帖子在网络上热传。一名年轻的网友在高桥闲逛时一头撞进了高桥绒绣馆,之后被绒绣馆里的绒绣艺术征服了,和绒绣馆中的老阿姨们成了朋友。

  闲聊中发现,原来高桥绒绣源自欧洲,市场也在欧洲,档次高,成本高,价值也高,可因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欧美的订单急剧下滑造成了上海绒绣厂家纷纷倒地。几家仅存的做出口的绒绣厂做了多番努力,也以失败告终。

  “目前高桥绒绣已经濒临灭绝,之前却‘光荣’地进入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列,可喜!可悲!”该网友不由心生感慨,“作为上海人希望大家关注!不需要你干啥,只要知道曾经有这门手艺存在。”

  高桥绒绣风靡一时曾养活一代人

  

  根据网友在帖子内的标识,记者找到了位于浦东高桥镇上的高桥西街上的高桥绒绣馆。这是一条颇具特色的小街,青石砖、木制房,无一不流露出上海本土文化的气息。虚开着大门的高桥绒绣馆在古色古香的石子路上,显得格外低调。

  在屋内忙碌着的四名年过花甲的“绣娘”两只手交替着,在作品前飞舞。记者看到,在每个人面前的台子上都堆满了各种颜色的绒线,照着一张张图片飞针走线。工作室的墙上,一幅“小桥流水”的绒绣图波光粼粼,胜过一帧拍摄完美的照片。“这就是高桥绒绣,这幅是绒绣中的精品,世间少有。”陈馆长介绍道。

  “我们小的时候,高桥镇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绣绒绣,看到大人绣,小孩也极有兴趣,在那个时候,绒绣是一项普及的手艺。”已经年过半百的陈馆长说。在60年代到80年代初,绒绣是高桥地区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曾经养活了一代人。

  “油画”局长慧眼选绒绣入世博

  一进陈列馆大门,直接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大约有十米宽的巨幅绒绣《浦东新貌》,在这幅绒绣上,黄浦江像一条玉带,婀娜地延伸,浦东陆家嘴金融区的各幢高楼鳞次栉比,栩栩如生。在即将到来的世博会上,这幅绒绣将被放在联合国国际信息发展馆贵宾厅里陈列。

  走上二楼展示厅,狭窄楼梯旁的一幅天王迈克尔・杰克逊的绒绣很是吸引眼球。据陈馆长介绍,这张是艺术品,全球一共3张,每张价值40万元,是高桥某个老师的作品。今年6月26日是杰克逊的纪念日,届时为了纪念天王的逝去,联合国已经仿照这幅绒绣,向高桥绒绣馆预订了30000幅相似的工艺品。

  说起为何会被纳入世博展出,陈馆长感慨地说道:“最早发现我们这里绒绣品的,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协调局的高局长,他本身是学油画的,对于这些几乎能以假乱真的绒绣油画,非常惊喜。用绒线将油画的精髓表达出来,这是何等高超的技艺!”就这样,精品绒绣被选入世博会场馆展出。

  工艺复杂精品难成最主要是“悟性”

  昨天下午,60多岁的工艺师许玉红在工作室里忙碌地绣着一幅人像。在她的案头上,堆了深深浅浅几十种不同的灰色绒线,手中的绒线不停换着颜色,有时还要将一根绒线拆分开来,与另一种颜色的绒线配在一起。

  “人物是最难的工艺,需要用到的颜色多达上千种。”在陈列馆的二楼,有一幅奥巴马的头像,远看就是一帧照片,走近了才发现,仅嘴唇部位,就可看出从白色到红色深浅不一的上百种颜色。

  许玉红从17岁进厂做学徒开始,许玉红一直在琢磨着怎样才能绣出精品。“要绣一件普通作品很简单,难的是精品,而精品中难的是人物。人物中难中之难是眼神。”许玉红说,她从事绒绣40余年,虽然已经被公认为一流的工艺师,却始终不敢保证每一幅绣品都能做成精品。

  “手艺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悟性。”

  

  高桥绒绣后继乏人急招学员

  绒绣时间长,回报低,一个顶级绒绣艺术品的制作周期往往需要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很多人对此已经不感兴趣,而老的一批工艺师如今大部分已经驾鹤西去,好几位健在的也已经收手,现在能够称得上绒绣工艺师的人数不超过10名,而这些工艺师大多已过花甲之年。在此之下,从事绒绣的人群已经断档。

  “我们现在重点培养了一名38岁的女青年,希望她能够作为继承人,将这门工艺传承下去。”陈馆长说。然而,一个人,支撑一门有百年历史的工艺,显得如此不堪重负。高桥绒绣濒临灭绝,前年年底进入了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列。

  “以前还可以到绣厂去招人,如今这条路也不大行得通。”陈馆长说,“今年我们会向社会招揽一些学员,希望能够挖掘到有天赋的人。”

  ◎背景介绍

  高桥绒绣,亦名“绒线绣”,是指在特制的网眼麻布上,用彩色羊绒线绣出各种画面和图案的刺绣。绒绣原本流行于欧洲。早在14世纪,德国农民的服装和壁毯上,就有根据织物经纬线排列,计算针数而绣成的图案。到了16世纪,欧洲出现了一种专作刺绣底子的麻布,在底子上用绒线逐针绣满,便成了绒绣。

  到了20世纪30年代末,上海绒绣艺术家刘佩珍等刘氏五姐妹率先用绒绣制作人物肖像,标志着上海绒绣艺术日用品与艺术欣赏品的分流。绒绣从此在上海慢慢发展起来,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上海的绒绣产品大多出口海外,受到热烈欢迎,生产绒绣的东方绒绣厂,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一度成为上海出口创汇的冠军。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