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亭子集 三日一圩带动手工艺、美食业发展
《南宁市志》记载:东晋大兴元年(318年),从郁林郡(郡治在今贵港)分置晋兴郡,辖晋兴(今南宁)等四县,而晋兴郡治在今邕州老街附近,即原南宁市建筑材料厂晒砖场至水塘村一带(旧地名为“马道”,即跑马大道),大概位置就在今雷庙(白沙大道南三里)往西南经南国花园商城至马驰坪(今荣宝华商城)之间。在今江南客运站附近的烟墩脚还设有烽火台,作郡衙门传递军情之用。不久,晋兴郡治才从邕江南岸向北岸凌铁村迁移建新郡城。
古时,亭子包括尧头岭、白沙一带。亭子街附近的地域由邕江冲积而成,村民在河滩上搭戏台(因地质松软,戏台为石头建筑,以“镇”土地)、建圩亭。因圩亭形似亭,故地名为“亭子”。1600多年来,由于晋兴郡治以及上世纪初邕宁县政府曾设在附近,对这一带的集市贸易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亭子古时就是广西重要的圩镇和物资集散地。周边苏圩、吴圩、那马、大塘、良庆、蒲庙、心圩、沙井、石埠、老口等,以及横县、武鸣和左、右江一带地区的农民和商人,都将农产品和牲畜运至亭子圩交易。
亭子集市尽管历经沙泥地(今荣和新城附近)、细姨巷(今葫芦鼎大桥头附近)、大圩头(今白沙大道北二里白沙信用社附近)、鸡头圩(今母猪湾下游100米处)、老鸡行(亭子东三街)、大码头(尧头岭附近)的变迁,但始终不改繁华。
之所以叫“鸡头圩”,是因为集市鸡鸣即成市,天光即散市。大约自明末清初时起,约定俗成三日一圩的习惯。
亭子集市与江南一带的良庆、吴圩、那马集市互通消息,将圩期错开。当时亭子集市盛极一时:每逢圩日前一天下午,周边的客商即云集于此,马驮、担挑、鸡公车……货物源源不断地运来,有北海生螃蟹、鹌鹑、鹧鸪、红土龟、山瑞等山珍海味,还有山货、谷米、蛋品、大塘柑果等,一应俱全。光是驮马客栈就有“覃安记”等三四间。客商们在亭子住一晚,连夜到江北办货,次日回去。当时集市的盛况是:春节前的几个圩日都有三四千人赶圩,人声鼎沸,在两公里外都能听闻。当地人就曾在此贩过横县、永淳的大头菜。
集市繁荣推动了亭子小手工艺的发展。亭子过去有合昌、忠记、恒昌等三四间爆竹制作工场,从裁纸到成品制成均为手工操作。妇女也加入了制炮行列,如搓炮、“过红皮”等。男子则从事危险性大的工序,如上火药、上炮引等。“一硝二磺三炭”加上砸碎的生铁犁头,是亭子人制炮的祖传方子。最厉害的爆竹是平南村清代中叶后盛行的“花筒”,头年选好撑船竹,次年将竹晾干后锯开一节节,每一节就是一个花筒,填充火药,放好引信后就可燃放了。燃放时光焰无际,煞是壮观。可惜花筒在上世纪30年代后失传了。
亭子的小吃制作也小有名气,尤以“雷四姑粽摊”驰名,吃时“咂咂有声、齿颊留香”。狗肉的名声也曾盛极一时。
亭子集市一直保留到新中国成立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住在江北市区的市民常常从阳关码头(桃源路与中山路交汇处)、凌铁横渡口、渡船口(旧仁爱路),乘坐小艇过江赶亭子集市。上世纪60年代后,亭子集市逐渐消失,1991年后被附近的亭子农贸市场所取代。
责任编辑:依侬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