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二骏修复入攻坚阶段 中美专家默契合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美专家在对拳毛騧进行缝隙修补工作。王保国 摄

1998年,时任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教授的葛承雍经过多年刻苦研究,终于解开“昭陵六骏”来源的谜底。此前,中外学者研究重点大多从艺术价值及历史价值角度来评论“昭陵六骏”的珍贵,而对其原型来源、名号含意、唐陵葬俗则不了解,也一直没有可信结论。

葛承雍以突厥语作为突破口,分析了贞观年间唐帝国通过外域贡马、俘获战马、互市买马等不同途径进入中原的“胡马”,认为大都来自突厥或突厥汗国控制下的西域诸国。葛承雍还从马种学上分析了“昭陵六骏”的来源产地,在骏马类型、体质结构、杂交特点及外观造型诸方面缜密论证了“六骏”中至少有“四骏”属于突厥马系中的优良品种。通过语源学研究,葛承雍确定“昭陵六骏”名号也不是中原本土之名。他利用突厥语作为解谜的“钥匙”,考释求证了“六骏”名号分别为突厥高级官号或表示对人与马赞美的突厥语。唐太宗李世民用突厥语或突厥官号来命名自己的坐骑,不仅仅是为了赞扬名品良种的骏马,更重要的是以突厥人赞美英雄勇士的风俗来纪念和夸耀自己的丰功战绩。

当年,葛承雍的这项重要研究成果曾在美国引起连续反响,《世界日报》、《侨报》等纷纷进行了专栏介绍,很多人为了追寻鲜活记忆专门驱车前去参观“二骏”。中国学术界对这一成果进行了严格谨慎的评估,评价结论是这样的:葛承雍关于唐“昭陵六骏”来源的破译,不仅解开了历史文物之谜,第一次全面诠释了6匹骏马来自突厥汗国及其控制下的西域诸国,也完整地勾画出“六骏”的马种原型。既给国内外学术界留下了无限遐想的探索领域,又对我们重振汉唐雄风,以丝绸之路为龙头的现代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5月24日,葛承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昭陵六骏”作为历史文物,价值之高在海内外早已有了定论,单从艺术价值而言,不仅在中国石刻艺术上的地位凤毛麟角、美轮美奂,是大唐煌煌盛世的杰作与罕见精品,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飒露紫”“拳毛騧”无疑都是来自西域的骏马,更是精品之中的佳品,其流落美国的命运尽管令人惋惜,但它客观上向世界弘扬了中国经典文化高峰的伟大作品,不同观念的人都可以欣赏到东方民族的艺术杰作。这次在大明宫基金会的努力下,使得“二骏”的修复有了中国专家的参与,仅从技术角度来说,中美专家的联手修复,既加大了复原艺术作品的科学性、完整性、权威性,又彰显了共同保护好人类所有文化遗产的精神。

葛承雍还说,大唐之所以能成其“大气象”,与那个时代包容开阔的精神与中西文化交流有莫大的关系,具体到修复这“二骏”,在遵循文物修复“修旧如旧”“无损填补”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尽可能利用昭陵遗址上已考古出土的原残件和碎片归位复原,既体现出令人难忘的盛唐气象,又还原出人类艺术精品的雍容大度来。(驻陕西记者任学武采写)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