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保护应坚持什么 原味发展持续发展最重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为了秉承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理念,第二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特别成立了由罗哲文、王景慧等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规划设计方面的资深专家组成的考察小组。小组成立的目的是组织专家对参与“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的申报街区进行实地考察,保证最终获选街区名副其实符合“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标准,保证评选活动质量。

日前,“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组委会邀请考察小组高级城市规划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王景慧以及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杰,一同前往重庆市沙坪坝区磁器口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实地考察。

古韵犹存的老街

磁器口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东北部,在不足2平方公里的古街区里,保存着老重庆的建筑风貌、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这里堪称老重庆的缩影,因而被誉为“小重庆”。

据《巴县志》记载,磁器口古镇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元年,即公元998年,原名白崖场,因镇内宝轮寺后有一白色石崖而得名。明代相传建文皇帝朱允炆曾避难于此,又得名龙隐镇。清康熙年间,福建移民江氏兄弟在龙隐镇青草坡建沙坪窑生产青花瓷器,除在镇上出售外,还通过码头装船远销省内外。久而久之,便将龙隐镇这个瓷器转运口岸称为磁器口(“瓷”与“磁”相通)。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里,“龙隐镇”与“磁器口”两名并用,解放后定名为磁器口。

磁器口古街区在明朝中期就逐渐形成水陆交汇的商业码头,到清末、民初更是“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的繁荣景象。从大码头到童家桥,沿街有钱庄、店铺、茶馆、酒楼、客栈千余家,古镇内外丝厂、瓷厂、船厂、钢厂以及酿造、竹编、木货等作坊林立。抗战爆发,重庆成为中国的战时首都,众多的国府机关、高等院校迁来磁器口一带,形成著名的沙磁文化区。磁器口古街区作为沙磁文化区的中心,文化、工业、商贸、交通的繁荣达到鼎盛,一直延续到上世纪60年代,此后由于铁路、公路交通的发展,水上运输的重要性逐渐下降,磁器口也随之衰落、萧条,但磁器口古街区的传统风貌却因此得到保护。

老街保护应该坚持什么

专家组一行先后考察了清代民居代表、百年院落钟家院,重庆主城仅存的古代私塾翰林院,曾为九宫十八庙之一、现为陶瓷博物馆的宝善宫,中共地下党秘密接头处鑫记杂货铺,明代古刹宝轮寺等历史人文景点,并对古街区的传统建筑、民俗活动、民风民情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磁器口历史文化街区基本完好而集中地保存了巴渝建筑风貌以及原住民生态和文化,专家们对此一致表示肯定,然而对于一条拥有悠久历史的街区来说,这同时意味着对它的保护与整治工作也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

实地考察活动结束后,磁器口古镇管委会组织考察小组专家开展了关于古街区保护与整治座谈会。

王景慧提出了街区商业化与保护街区居民生活形态的协调发展的问题。他指出,当前国内有些街区过度商业化,破坏了街区居民原生态的生活文化。这是历史文化街区在进行保护与整治工作时,应当关注的首要问题。针对磁器口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整治工作,王景慧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严格保护古镇核心区风貌;二是做好整体风貌保存与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三是保护好磁器口地区罕有的原住民文化。他表示,应当从过去单纯保护一件器物、一座古建筑的文物保护的观念向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转变,对于历史文化街区,既要保护街区的建筑,也要保护生活在街区里的人;既要保护有形的物质遗存,同时也要保护好街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习俗。

2000年,磁器口古镇制定了《重庆磁器口历史街区保护规划设计》,之后开始实施对街区的保护与整治,其中包括对古镇以及历史街区的保护建设与旅游开发,如今正在按照“核心保护区”“风貌协调区”“拓展区”3个层级进行规划建设,并于2009年成立了磁器口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负责磁器口街道、童家桥街道及童家桥村(金星社区)辖区范围古镇保护、开发与建设,辖区城市建设与管理工作。磁器口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规划与建设工程,改善古镇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环境,提升形象档次,并通过统一的整体规划,打造与古镇风貌配套的文化旅游园区。

磁器口古镇除了拥有周边的山水环境和自身保存良好的古街区风貌外,周边还毗邻相对发展成熟的旅游景区。张杰建议可以灵活利用这一优势开发当地旅游产业。此外他还指出,磁器口古镇管委会一要在保护原有风貌及生态基础上进行开发建设。他建议古镇管委会通过扩充外围资源进行拓展,加大绿化、美化环境,进而带来更多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座谈会上,两位专家强调,当地在进行磁器口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整治工作中,要始终保持其独特性,保持其原汁原味特色,做到原味发展、持续发展。(江继兰)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