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贺兰:非物质文化遗产栲栳回归民间走上舞台

新华网宁夏频道5月25日专电(记者耿欣、蔺妍)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文化馆,一群身穿鲜艳民间服饰的姑娘手握曲棍扭起大秧歌。这可不是一般的秧歌,她们是在用舞蹈的形式原汁原味地表现栲栳这项传承了几百年的竞技运动,她们的演出让越来越多的群众知道了什么是栲栳。

栲栳,又称“扫老龙”“攻老龙”,原本是起源于明朝的宫廷游戏,经过几百年传承,在银川贺兰农村,尤其是回族聚居区一度非常盛行,是一种类似曲棍球的游戏,2008年被列为银川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过贺兰县栲栳舞蹈团的艺术加工,栲栳正尝试着以全新的面貌回归民间,在这个“非遗”舞蹈团里,68岁的史凤英是秧歌队里年龄最大的演员,她说,小时候经常见大人们在农闲时“扫老龙”,自己和小伙伴们也经常一起玩。年龄最小的演员潘沛只有21岁,她以前从来没听说过栲栳,是参加舞蹈排练后才第一次从影像资料中看到这项古老的运动。

舞蹈栲栳的创作者、贺兰县文化馆馆长张淑萍说:“通过舞蹈表现栲栳这项运动,特别是用老中青三代人来表演,就是要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实实在在地传承下去”。

为了增强栲栳舞蹈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张淑萍要求非常严格,经常是前一天刚排好的节目,晚上回去一琢磨,第二天改了动作重来,而且不管动作幅度多大,所有演员的每个细节必须到位。

可别小瞧这个县级的栲栳舞蹈团,她们的节目《栲栳》今年已入围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全国舞蹈总决赛,这在宁夏还是第一次。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