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给老北京绝艺找徒弟 百余绝活后继有人

十余位工艺美院学生,今天上午将拜在仿古瓷第四代传人王立、白莉等名家门下。北京仿古瓷——这项让“昔日皇家案上瓷,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百年绝艺,终于在中断多年后又有了新门徒。不止仿古瓷一家,宣武区为百余项的国家级、市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找传人。

北京仿古瓷从尘封民间、濒临失传到产品脱销、徒弟盈门,只用了短短两年多时间。是宣武区每日奔波于社区街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员们,让这项老绝活焕发了青春。

昨天,记者来到原北京工艺品厂的车间,十几位穿着围裙的制瓷师傅正忙得不亦乐乎:描图、拍图、配釉……每人一道工序,干得热火朝天。而两年前,工厂倒闭,这里已是人去楼空,怎一个凄凉了得。

普查员在走街串巷的探访中,得知了这一情况。“仿古瓷是琉璃厂地区土生土长的传统技艺,主要仿制明代及清代康、雍、乾三朝的皇家贡品,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贺艳春介绍说,“这正是我们要重点挖掘保护的对象!”

在区文委推荐下,仿照宣南传统样式的仿古瓷——“粉彩百鸟朝凤大碗”、“五彩荷池翠鸟纹盘”,在参加文化部主办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大展”时,从数千件参展作品中脱颖而出分获银奖、铜奖。一鸣惊人的老技艺,赢得了业界的青睐,来自各省市的订单逐渐多起来。

宣武区每年都要安排一些老技艺,走进首都高校,来到青年学生身边展演展示。面临失传窘境的仿古瓷,借此走进了成千上万青年人的视野。打开了市场,又有了知名度,引入新鲜血液便水到渠成。此后,工厂从景德镇陶瓷学院、全国各大工艺美术学院,招进一批批青年才俊。经过层层考察选拔,这才定下传承人。昨天,宣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里已搭起拜师台,十余位科班出身的青年,将在今天拜仿古瓷第四代传人王立、白莉等名家为师,百年绝活,后继有人。

和仿古瓷一样,北京鼓曲、手彩戏法、湖笔制作、宫廷制帽等百余项“百岁”老绝活,都在宣武区文委等部门的扶持下找到了心仪的门生。然而,宣武区131项的国家、市、区三级“非遗”项目,都希望能寻找到更多传人,以便发扬光大。为此,区相关部门正在大栅栏或天桥等游客密集之所,筹建一座大型的“非遗传承人讲习所”,将区内所有传承人汇聚一堂,公开展示绝活,招收门徒,同时也号召更多尘封民间的绝艺走上台来。

给老绝活找徒弟也要从娃娃抓起。宣武区还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计划”,鼓励学校与社区结对子,聘请一批老艺人为教学指导老师。区内的十四中、北京小学、北纬路中学等13所中小学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纳入了学校的课程。宣武区文化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期还将考虑将这些适合青少年的非遗项目,推广到更多的学校当中,通过这种“团体传承”的方式,让这艺术的香火在民间永久流传下去。

非遗传承人的搜寻视野,已拓展到国外。宣武区现有的百余位非遗传承人,几乎每年都要在政府部门的推荐下,到国外去展演。澳大利亚、埃及、芬兰、荷兰等国,都已有了宣武非遗的足迹。去年在比利时的欧盟总部,砖雕、叭叭鼓等十几项老技艺甫一亮相,即招来源源不断的金发碧眼的观众。其中不乏痴迷中国传统文化的友人,他们当即表示要到中国拜师,学习、继承这些精妙绝伦的手艺。(巩峥)

责任编辑:lu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