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非遗新发现 “竹马舞”奔腾六百年

  中新网安阳6月8日电 (记者胡影)日前,“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发现”采访团来到安阳滑县三家村,看到了传说中的“竹马舞”。据介绍,三家村西火神圣会起源于明朝初期,至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如今,该县已将“竹马舞”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一代一代传下去。

  竹马舞又称“跑竹马”,因舞蹈道具竹马和动作而得名,“竹马舞”源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她是先民们为庆丰收、闹新春“呈技艺以悦神明”。歌颂太平,表达民众心声而创作的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民间歌舞。

  该舞粗广豪放、动作逼真,步伐骄健,大阵变化结构严谨,缓时銮铃叮咚似行云流水,急时战鼓轰轰如万马奔腾,显示其端庄高雅,再现了中原民众的淳朴民风,演唱时悦耳动听,悠闲潇洒。独在其《四句腔》在中原大地独一无二,特再以区区七匹“马”展现万马奔腾之场景,在中原大地绝无仅有,风格独特。

  据当地文化部门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竹马舞”的演唱歌词也不断更新,在保留老节目的同时,不断与时俱进,成为群众自娱自乐的好形式。

  我省民俗专家认为,三家村的竹马舞是先民们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的结晶,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为我国民间艺术的形成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佐证,是非常珍贵的中华民间艺术瑰宝,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借鉴、科学研究、艺术观赏、保护传承价值。

  “竹马舞”舞出作战阵法

  “竹马舞”?看着名字如果您联想到“青梅竹马”里的“竹马”,那就错了。5月18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发现”采访团来到安阳滑县三家村,看到了传说中的“竹马舞”。

  5月18日,安阳滑县三家村的广场上,西火神圣会热闹开场。旗、锣、伞、扇开道,大号、战鼓、大镲齐鸣,气势非凡。紧接着,“明星节目”――竹马舞精彩上演。

  所谓“竹马舞”,其实,就是一头头“马”,棕色、黑色、枣红色的马儿个个形神兼备,却都是小“矮马”。马背到表演者的腰间,这是“障眼法”,马的“围裙”下,是演员们的腿。

  “竹马”是竹子造的吗?非也。原来,让人联想到竹子的“竹马”,却是用麻纸打造的,据说能不腐不朽,百年不变形。据村里老人介绍,竹马舞演唱的《四句腔》又叫《跑马调》,是元代流传至今的。

  一位演员表演了一段,大汗淋漓。与其说演员们在骑马,不如说马“骑”人更贴切。要知道,这表演不仅是技术活儿,还是体力活儿。原来,这一头“竹马”有7公斤,不累才怪。

  竹马舞,舞出来的是元代的事,元顺帝、四位王妃、两员战将是主角,韩湘子、丫鬟、马童等是配角。竹马舞动时,跑的线路花样,据说是古代作战时各种阵法的变化。

  据介绍,三家村西火神圣会起源于明朝初期,至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如今,该县已将“竹马舞”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一代一代传下去。

  □首席记者 梁新慧



责任编辑:依侬
上篇文章:贵州思砚砚雕 从顽石到成品的二十多道工序(图) 下篇新闻:没有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