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侔鲁壁见证故宫文物南迁 用20年搜集(组图)
重走故宫文物南迁路”考察团17日抵达有“战时故宫”之称的四川乐山县安谷乡,两岸故宫人共同为“功侔(音同谋)鲁壁”牌匾揭幕,见证“重走”路上的新历史。记者看到,这块珍贵的牌匾由四块旧牌匾残片拼接而成,是当地村民王德才花费二十余年时间才陆续收集到的珍贵历史证物。今后,它将永久陈放在安谷乡新建的故宫文物南迁史料陈列馆。
包括今天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翡翠白菜在内,当年的大批国宝都曾经在这里安家长达八年之久。”故宫有关专家告诉记者,出于文物迁移中的安全保密考虑,故宫南迁文物在乐山藏身的这段文物保护史上的壮举一直鲜有人提及,直到上世纪90年代,外界才开始关注这段特殊的历史。乐山当地的文史工作人员也从那时起开始征集这段相关史料——当年,中国各地战事加剧,故宫文物的存放点均受到战火威胁,而地处偏僻的四川安谷乡就成为故宫南迁文物理想的“避寇”地点。从1939年9月起,9000多箱文物由民用大船从乐山马鞍山码头运抵安谷乡,分别安放在宋、赵、陈、梁、易家祠堂,“朱、潘、刘”三氏宗祠及古佛寺内,在文物存放安谷乡的八年时间,日机曾经两次轰炸乐山,乐山城区曾经一片火海,可是存放文物的几处地点却安然无恙。
故宫南迁史料陈列馆工作人员同时向记者透露了“功侔鲁壁”牌匾背后的故事。1946年,正是为了表彰安谷乡百姓保护国宝的功绩,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先生亲笔书写金匾六块,以政府名义颁发给六家宗祠以表示嘉奖,这在故宫南迁史话中也是前所未有的奖掖。“功侔鲁壁”将安谷乡人民护宝的行动,与孔子第九代嫡孙孔鲥护书,将史籍经典藏在古宅墙壁之中的功劳相媲美,成为故宫南迁历史中的一段佳话。更为感人的是,安谷乡人民与故宫的缘分一直绵延到今天——泊滩村两位年过古稀的农民王联春和刘文龙,不顾身体残疾,发起并自己出资建立了故宫南迁史料陈列馆,希望系统地展示出这段故宫南迁文物在安谷被尘封的历史。
馆长王联春向记者介绍说,“由于年代久远,当年存放文物的祠堂庙宇几乎全部不见了,亲历过那段历史的人也大都走了,我们必须建一个馆来承载这段历史,让更多的人都来了解这段历史。”据悉,故宫文物南迁史料陈列馆已经投入数百万元建设资金,预计在月底布展完毕,不久将正式对社会开放。“重走故宫文物南迁路”考察团领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则表示,故宫文物南迁史料陈列馆的建成无疑为故宫南迁文物历史研究增添了新价值。
图为:“功侔鲁壁”的牌匾
四川省乐山市安谷镇,在中国文化史和抗日战争史上留有一笔浓墨重彩——镇中曾有六家祠堂获得“功侔鲁壁”大木匾额。这四个字应是乐山市之瑰宝,乐山人之骄傲。那么乐山市安谷镇因何故而能获此殊荣呢?
故宫国宝秘藏乐山
原来,1939年7月至8月间,躲过日本侵略军狂轰滥炸和无数风险的北平故宫博物院中路南迁国宝级文物9000余箱,在一批忠于职守的文化人士和警卫部队的护送下,分批乘船从重庆、宜宾逆岷江而上运抵乐山县安谷镇,分别存放于六座祠堂里。在警卫部队和安谷民众的共同守护下,静静地存放了7年之久。
在这7年里,日军轰炸机曾三次轰炸乐山,乐山县城区和附近的苏稽镇被炸成一片火海,仅1939年8月19日这次轰炸,乐山城区死伤民众数千人。侥幸的是,安谷镇因乌云蔽空而躲过了次次劫难。在这期间,国宝里的丝织品、字画品每年都需防霉晾晒,木箱坏了需要修补,并且多次接待内迁大学的教授、学者以及乌尤寺僧人抄录、研阅等等,均未发生过任何差池。也是在这期间,据传日本侵略军获得蛛丝马迹的情报,以为中国有大批战略物资转匿乐山,曾派特务潜入并与匪盗勾结图谋不轨,但均遭到毁灭性打击,乐山人曾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之,7年多时间,数十万件国宝在乐山安谷镇民众的怀抱中度过了2500多个日日夜夜,毫发未损,到1946年即抗战胜利的第二年又全数运回重庆。乐山安谷镇六家祠堂和全镇民众对故宫国宝的爱护和对国宝护卫工作的支持,深深感动了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马衡先生,在报请行政院批准后,他在重庆亲笔题写,代表民国政府向六家祠堂各颁赠了一块“功侔鲁壁”大木匾额以示表彰。
马衡院长引用的“功侔鲁壁”含一典故,其中“功”即功劳、功绩,“侔”(音:某)为等同、相当,“鲁壁”则特指汉代初年山东曲阜孔子故宅的墙壁。史载,西汉前期,鲁恭王刘馀拆毁孔子故宅,在墙壁中发现孔子后代藏匿的数量巨大的竹简文献,使得孔子典籍得以躲过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战火浩劫而传于后世。这正是“鲁壁”的功绩所在,也是肯定了乐山安谷镇及峨眉绥山镇为保护故宫国宝做出了与“鲁壁”相同的贡献。
功勋至伟遗韵尚存
时光如梭,1999年也就是故宫国宝南迁乐山60年之际,乐山以及全国一些媒体曾报道过这件史实,中央电视台10频道曾拍过专题片,甚至连日本媒体(TBS)也因拍摄《中国珍宝万里行》到过安谷。安谷镇曾引起全国和全世界的注意。
从几年前开始,笔者不止一次到安谷考察,发现“功侔鲁壁”在不少安谷人心中仍有着记忆,《安谷镇志》稿中对此段历史也有记载。但是,由于建设的需要,当年存放过故宫国宝的祠堂早已经荡然无存。其中,陈氏祠堂虽改作粮站,但一些房屋遗迹还在,比如在职工宿舍区的小花园内,就存放有祠堂檐柱用的两只大石柱础。这两只用雅石雕刻的精美柱础肯定见证过数万件国宝。
然而,安谷镇六家祠堂获得的那六块“功侔鲁壁”大木匾额却时运不济。几十年过去了,据说有的被毁弃,有的被锯断做了门板或钉了壁头。所幸安谷王德才老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参与编撰《安谷镇志》时,曾拍了几张残匾照片和制作了匾额拓片,从而保留了“功侔鲁壁”匾额的原始面貌和尺寸规格。所以当这张拓片展现在国内外媒体和中外来访者面前的时候,人们无不发出啧啧称赞。
故宫国宝如此宏伟壮观的万里大迁移,是中国文化史也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绝后的壮举,体现着爱国、正义和同仇敌忾,也体现着中国人非凡的组织能力。而乐山安谷镇正是这一壮举最后的落脚地——让数十万件故宫国宝在这片热土上平安度过了7个年头,获得“功侔鲁壁”之誉当之无愧。“功侔鲁壁”当是安谷镇之瑰宝,也是乐山市之瑰宝。(楚天金报)
链接:
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9·18”事变,占我东三省,1933年初又向热河省侵犯,兵锋直指北平。为防不测,北平故宫博物院从1933年2月开始南迁,目的是躲避日本侵略者随时可能点燃的全面侵华战火,避免“火烧圆明园”历史重演。这次南迁首先将16427箱计59万余件各类故宫文物秘运到上海,1937年1月再转至南京。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同年12月上旬在南京沦陷前夕的紧迫时刻,中国军民以坚定豪迈的气势,克服艰险万难,分三路将故宫国宝运往大后方:北路7000余箱经洛阳西安翻秦岭于1939年9月运到四川乐山地区峨眉县绥山镇,分藏于一祠堂和关帝庙;南路几十箱经长沙辗转运至贵阳安顺一带,藏于自然溶洞;中路多达9000余箱,沿长江溯流西向,经宜昌入三峡达重庆,又因日机轰炸旋即转运宜宾,最后于1939年7月至8月分批落脚在乐山安谷镇,分藏于六家祠堂。国宝三路南迁西走,遭遇日机狂轰滥炸,惊险无数,最后圆满成功。1946年乐山境内获得7块“功侔鲁壁”大匾。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