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盖吃穿住行乐 宣武还原老北京三百六十行
抓周、窝脖、打袼褙、阖家乐……想重温这些老北京特有民俗风情的人们,如今不用再钻故纸堆了。宣武区请进民间工艺大师吴德寅,将他历时八载、经过数十次修改完成的大型泥塑作品——“旧京三百六十行”,摆进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免费展出。380组栩栩如生的泥塑,犹如老北京的“清明上河图”,将目前已知的京城老行当以及独具京韵的百姓生活场景,惟妙惟肖地还原出来。
380组泥塑涵盖吃、穿、住、行、乐
推开宣南文化博物馆藏经阁厚重的木门,阳光照进大厅,十余组玻璃橱窗跃入眼帘。耳听到展厅四角的喇叭里,传出街头巷尾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嘈杂声。
橱窗里面全是二三十厘米高的土黄色泥塑。“这380组泥塑涵盖了老北京人的吃、穿、住、行、乐,目前已知的那些老行当,都能在这里找到对应的人物。”顺着工艺师吴德寅手指,老北京城五行八作、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尽收眼底:打花布袼褙的老太太;拿着“唤头”给人剃头的剃夫;镖局走江湖运货的镖师;广安门一带聚集的“驼夫”;四牌楼(今东四)一带卖估衣的小贩;光绪年间拉着造价40两白银的“胶皮”(即洋车)的车夫;以鸣锣为号、划地圈场表演的耍猴人;农历春节召集跑旱船等表演的“走会的”;前门外正明斋挨家挨户专门送去供佛“蜜供”的伙计……每个人物的表情不仅活灵活现而且神色各异:站在高高当铺之上的掌柜脸上藏着些许奸诈;冰天雪地里,卖冻柿子的农民憨厚地笑着招呼买主;刚吸完鼻烟的纨绔子弟,龇牙咧嘴正要打喷嚏……
吴德寅说,通过声效、灯光等的配合,他希望能将这些泥塑立体化。“风俗是一个城市永不磨灭的符号。我想传达给观众的,并不只是京城旧貌,我更希望人们能感受到老北京人那种对生活的热爱。”
购进千册京味书,遍访百位亲历人
这些泥塑不仅引人怀旧,还让人长见识。比如:卖糖葫芦的有“秘密武器”,他们插着糖葫芦的草把子上,都安了一个M形的支架,用它把草把子往墙上一靠,既稳当又不沾土;再有,买梨膏糖的经常搞有奖销售,他们用白矾在纸条上写上“一百块”、“五十块”、“三十块”等字样,同是一个铜子,您抽到什么数就卖您多少块,这样一来又玩儿又吃,很受小孩儿们的喜爱;还有“窝脖儿”送嫁妆最讲排场,“天桥八大怪”里的“拐子顶砖”,其实顶的是界碑……
如今,老行当的这些细节已鲜为人知,诸多资料上也是语焉不详。为了准确还原这些场景,吴德寅只得从海量的民俗书籍中取长补短。8年来,老舍的小说、侯仁之的专著、金受申的小册子……他见到相关书籍就买,至今已装满了三大书柜,总计超过千册。
学习过程中,吴德寅还与年逾古稀的著名民俗学家常仁春、双起翔成了“忘年交”。经过良师益友的点拨,他收集到了很多关于老行当的第一手资料。吴德寅还到西四、大栅栏、天桥等地,采访了百余位亲眼见到过这些老行当的老人。老人们的讲述,点醒了他,也指出了数十处前人资料中的不足。他采纳各方意见、历经数十次修改,这才有了今天观众面前的“旧京三百六十行”。
“既然摆进了宣南文化博物馆,我希望我的泥塑不仅仅是工艺美术作品,它更应该作为一本活生生的文化教材,让观者在这里感受到原汁原味的老北京风情。”吴德寅说着,眼睛始终不离他的泥塑。(巩峥)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