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方言里的鸡 鸡文化蕴含吉祥等良好愿望

鸡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禽之一,也是山西广大农村地区饲养数目最多的家禽。可以说,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山西方言中,与“鸡”有关的俚语、俗语、风俗习惯更是屡见不鲜。

鸡按性别可以分为公鸡和母鸡。山西各地称公鸡为“公鸡”或“鸡”,全省大体一致,大部分地区称母鸡为“草鸡”,少数地区“母鸡”、“草鸡”并存。将母鸡称“草鸡”,早在元曲中就已存在。关汉卿《鲁斋郎》第三折中“【李四云】鲁斋郎,你杀了我的浑家,草鸡也不曾与我一个。”这里的“草鸡”便是母鸡。“草鸡”一词除可做名词外,日常口语中常做形容词:一是表懦弱畏缩义;如与人争强好胜,却在最后关头打退堂鼓,别人会说:“怎么了?草鸡了?”意思是“怎么,害怕了?”二是表示“不行了,受不了了,事情让人很烦闷”的意思。比如有很多工作堆在一起没完成,自己觉得很心烦,就会说“哎呀,这可草鸡死我咧”或是“草鸡麻爬的”,用以表示自己的不耐烦和不满。山西方言用草鸡构成的词有:草鸡苗、草鸡汤、草鸡蛋等。

母鸡除了“草鸡”外,还有一个称呼,叫 “落窝鸡”、“抱窝鸡”、“炸窝鸡”。不过这是专指孵蛋的母鸡而言,可以看做“专有名词”。

南方方言普遍称“公鸡、母鸡”为“鸡公(仔)、鸡母”词序与山西方言正相反,山西方言没有“鸡公、鸡母”的叫法。

对小鸡的叫法各地或称“鸡儿子”(兴县),或称“小鸡鸡”(太原北郊),或称“鸡娃儿”(娄烦),或称“鸡娃娃”(临汾、洪洞)。体现了雏鸡幼小而可爱的特征。山西方言中,重叠词或带“娃”均表“小”义。在某些农村地区,如兴县等地,“鸡儿子”也可以做小孩乳名(一般农村有“贱名好养活”的说法);此外,“鸡儿”、“鸡儿子”还作为小男孩生殖器官的爱称。

各地方言还有许多有关鸡的歇后语,如:鸡穿袍子狗戴帽——— 衣冠禽兽(运城);公鸡带嚼子——— 抖起来了(广灵、大同);牛吃麦秸鸡吃谷——— 各享各的福(交口);公鸡头上肉——— 大小是个官 (沁县);公鸡戴帽子——— 冠(官)上加冠 (官)(应县);杀鸡取蛋——— 适得其反、杀鸡问客——— 虚情假意(离石);花公鸡带串铃——— 充大家牲灵咧(柳林);黄鼠狼给鸡拜年——— 没安好心 (兴县);鸡儿不尿尿——— 各有各的盘盘道(汾西)等等。

俗语说,“无事不杀鸡,杀鸡必有事。”因“鸡”与“吉”谐音,春节时家家餐桌上都有鸡,意寓“吉祥如意”。鸡被称为“五德之禽”,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因此,鸡充当着吉祥物的角色,人们期盼它能带来吉祥幸福。山西南部临汾一带,小孩夜里遗尿,要到鸡窝前向鸡祈祷并念念有词:“鸡儿大哥,别叫娃夜屙,你黑了屙,娃白日里屙。”

定襄有“大红公鸡毛毛腿,吃不上东西白跑了腿”的民歌,作为爱情的比兴手法家喻户晓。饮食方面,某些地方有菜名曰“炒鸡冠”,虽然不知是否真的将鸡冠割下炒食,但取“冠”“官”的谐音表达了人们的良好愿望。(乔全生 张静)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