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镇古窑村老窑火已熄 只留下往日的故事(图)

山头古窑

我出生在山头,据祖父介绍:高祖父兄弟二人,一位承袭了家里在陶镇的三座园窑;一位承袭了家里的“三益堂”货庄和土地,我们家这一支是承袭的货庄,高祖父的名讳小时候没有问过祖父,时隔近四十年,祖父、父亲先后过世,已无从查考。但是祖上是攻窑的却是实实在在的事。小时候寄居在建中村(现在的古窑村)的外婆家,胡同里就有数座古窑。在古窑边生活了十几年,对古窑我是情深意切的。

外婆家住的胡同叫李家场,顾名思义姓李的多。胡同旁的两间小瓦房是陶镇的邮电所,进胡同左手边的一座古窑现在依然保持完好。前几年读过的一本书中介绍是李居长父亲所建,感觉值得商榷,儿时印象应该是李茂长父亲所建。此窑上世纪50年代李家带着入了社,窑边原有北屋两间、东屋两间成了陶镇陶瓷厂的公房。前走10米右手边的一条小胡同第一个大门里面是李居长父亲所建的古窑,里面有南、北、西三面房子,也都是陶瓷厂的公房,西屋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五车间的作坊,有几位大姨在里面画红绿彩的“套五盆”。我有时到这里玩,看到几位大姨手法相当娴熟,常常几笔就画出一朵荷花,画好后放到地炕屋里烘干,然后再装圆窑烧熟。古窑已于上世纪80年代拆除了2/3翻盖成两间公房,只留1/3做院墙。李居长老爷子原住此屋,他在陶瓷厂负责供销工作,原来家里有许多精美的美术陶瓷收藏品,可惜老爷子已仙去近二十年了,八十多岁的李奶奶去了敬老院,院子已租给别人居住了。

上世纪80年代初,陶瓷厂告别圆窑改建隧道窑。与外婆家隔不远的五车间拆除了四座古窑,其中一座是为了修路只拆了一半,现在的许多摄影爱好者常去拍那半边窑,那恰好是一个古窑的剖面图,保存完好无缺的古窑是一个庞大的如馒头的底座,所以我们也叫它馒头窑。通过那座拆了一半的古窑可以看出,古窑的构造是极具生活特色的,窑的外体是用青石打的底座,窑身用装瓷坯用的匣钵排成各式的圆形而砌成的。圆筒形的窑身、球冠形的窑顶,中间留着“天子眼”,两个锥形的烟囱竖在窑后,锥窗留在两烟囱之间的窑顶,火膛在前、窑台在后。窑台装坯的容量是以装匣钵行柱数来计算的,横为行、竖为柱,有2行4柱、3行6柱、4行8柱、5行10柱、6行12柱等大小不一的窑炉。古窑的内部结构是极其厚实的,匣钵是窑的外衣,紧挨着匣钵的是石灰黑砖,再是黏土和红砖,另一面是空心的,是用来添煤烧火的炉膛,内部的窑壁是一种能耐高温的砖。可以看出老窑的内部结构看似简单,但每一样的构造都别具一格。

小时候坐在院子里看老窑熊熊的炉火至今让我难忘,每当春夏两季,外婆常搬张小桌放在院子里吃饭,边看老窑的炉火边讲故事,讲着讲着突然外婆说:你看那窑窑货(陶瓷的别称)快熟了。我疑惑外婆是怎么知道的,原来外婆在这里住了30多年,已熟悉了烧窑的规律,每当看到窑工登上窑顶去看“窑锥石”(开始烧窑时埋在窑顶的几块泥巴,窑工根据几个方位泥巴的生熟程度判断陶瓷的生熟),外婆就知道这一窑快该停火了。

陶镇的窑火大约于上个世纪末,随着各种窑的产生和改进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从九十年代至新世纪,山头各村居进行了大规模的旧村改造,一大批古窑被拆。据2003年的统计,陶镇现有古窑26座,其中建于清代9座,最大圆窑为8行14柱、最小圆窑为2行6柱。现在那些能看到的古窑,大多数被废弃,有的上面杂草丛生,更有甚者,巨大的树根从古窑体直插地面,把那些历经风雨的圆窑撑得裂着狭长的缝隙,似乎要敞开胸膛向人们诉说往日的故事。

有位摄影家在他的摄影集中有这样一段话:山城博山在华夏的地图上也许是一个很难寻找到的点,但是小城久远的文化却撰写了不朽的历史。这里不仅是孝文化的发祥地,还是陶瓷琉璃的故乡,中国五大陶瓷产地之一。陶镇山头就坐落在博山,早在宋代就有陶瓷问世,至今已有千年历史,素有“陶镇”之称。(宋新光)



责任编辑:依侬
上篇文章:古镇魅力:京北古镇孙河 曾是辽代的瞭望塔 下篇新闻:没有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