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路下降无人传承 常州梳篦陷入有梳无篦尴尬
“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常州梳篦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然而在近日由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艺术系组织的一次社会实践中,大学生们却发现,常州梳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篦箕”,因为其工艺的复杂、销路的下降、手艺人的老龄化,正呈现即将没落的先兆。常州梳篦这一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有梳无篦”的尴尬。
篦箕从辉煌走向衰落
常州梳篦始自晋代,素有“宫梳名篦”之称。“常州市是梳篦的发源地。梳篦只是个总称,事实上疏者为梳,密者为篦,梳子大多为木制,而篦则大多用竹子做成。梳篦曾经是常州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常州梳篦厂有限公司董事长金松群年近7旬,他亲身经历了常州梳篦从辉煌到没落的反复起落。
金松群认为,篦箕走向没落的原因,一方面是经济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功能性的局限而导致。“梳子现在可以多元化发展,但是由于现代科技的发达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篦箕的去污去虱功效已不再明显,它只能作为功能产品来使用,因此发展很受限制。”
既累又没钱致手艺失传
据介绍,目前常州梳篦厂的篦箕是纯手工制作。从材料的选择到一张成品篦箕的出厂,需要经过72道工序,而且多为手工制造完成。
在该厂的车间里,70多岁的老工人潘奶奶正在做编楂的工序,“工艺好一点的篦箕至少要有120根梳齿,而且每根梳齿的粗细、颜色都要均匀。”即便像老人这样手艺娴熟的,1个小时也只能编五六张。潘奶奶说,“做篦箕既辛苦又赚不到钱,现在的小青年更是不肯学了。”老人担心,再过几年,连编楂这点手艺也要失传了。
金松群表示,篦箕制作工序复杂,机械程度低,生产一把高档的篦箕起码需要一天的时间。加上销路问题,投入与产出的巨大悬殊,使得从事篦箕生产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境况。据了解,目前在该厂从事梳篦生产的工人有80多人,但只有10%的工人是生产篦箕的,他们中最大的已经70多岁,最年轻的也在40岁以上。
望国家扶持得以传承
2008年,常州梳篦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金松群在内,目前厂里共有4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中金松群今年已经68岁,其他三位年龄也都在50岁以上。
“常州制造篦箕的厂家曾有数十家,但因为赚不到钱现如今只剩我还在做。”金松群表示,之所以还在苦苦维系,一方面是考虑要传承这个常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是自己对这个行业非常有感情。金松群告诉记者,目前他采取的方式是“以梳养篦”,而这样的方式已经支撑了10年,“企业也需要生存,如果没有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扶持,篦箕的生产可能说停就停。”
金松群认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我国应该借鉴邻国的经验,比如日本就做得比较好,对于一些文化遗产项目都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同时明确要求项目的负责人每年必须带多少个徒弟,每年交多少个产品。
新生行动正在进行
对于常州梳篦所遭遇的尴尬现状,常州市文广新局社会文化处沈红球处长表示,目前常州市文化主管部门已意识到这一问题,正通过各种办法使常州梳篦重新焕发生命力。
沈处长介绍说,常州梳篦已作为常州市非遗文化展品代表送展世博江苏馆,这些梳篦将成为世博木分部的一道亮丽风景。同时,近日在徐州举行的世界遗产日活动中,常州梳篦也作为一个遗产项目赴徐州进行参展和推介。此外,在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每年将有30%的项目可获资格申报中央财政补贴,常州梳篦保护项目此次位列其中。另外,文化部门还将于今年促成常州梳篦申请本地的文化产业引导资金。“但这些措施都只限于政府层面,光靠资金和政策支持只能给常州梳篦带来良好的发展环境,更需要的是其自身造血功能的完善以及常州社会各界对其的关注。”沈红球表示。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