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非遗传承有“钱”打底

7月8日,婺剧老艺人江湘敖感到传承婺剧有希望了。“听说政府每年都会拨一笔资金,让婺剧不失传。”此前,为传承婺剧,他四处求救,苦不堪言。年事已高的他,对婺剧艺人青黄不接的现状忧虑不已。令人欣慰的是,上饶已打响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卫战,每年将拨出专款用于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艰难现状

张小平是弋阳腔剧团和当地职业艺术学院联合培养的弋阳腔学员,毕业以后直接留在弋阳腔剧团,由于剧团没有编制,待遇一般。乐平赣剧团招演员时,他和几个比较优秀的年轻艺人一起跳槽了。“我也不想离开,但没有编制总让人觉得不稳。”他说。

据了解,上饶市目前已有弋阳腔、徽剧、傩舞等6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鄱阳脱胎漆制作技艺、鄱阳湖传统渔业生产习俗、婺源茶艺等18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上饶市文化部门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都隶属于文化部门,而文化部门本身经费困难,导致一些重要资料的搜集、整理、场馆建设等保护工作根本开展不起来。

上饶市文化局社文科科长谭建告诉记者,现在弋阳腔和徽剧两个剧团虽然还在,但只是在勉强维持着。由于老艺人年事已高,年轻艺人还没有培养出来,剧团没有编制,缺少相关经费,待遇比较差,本来已经紧张的艺人资源正在流失。

尴尬兼职

谭建告诉记者,现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老百姓,保护的意识都还不够,尤其是年轻人这方面的意识更是淡薄。他们认为戏曲没什么好听的,消失了就消失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据上饶市文化部门负责人介绍,该市专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很少,而且大多数是兼职的,什么时候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就临时从相关单位抽调过来兼一下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宝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每两年才审批一次,每个国家每次只允许申报一个,这是一项只有专业领域的专门人才才能做得好的事情,但现在相关部门的专业干部业务知识还比较缺乏,专业素养不强,很多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并不多。

不懈努力

为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日前上饶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上饶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保护暂行办法》,要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保护设立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保护专项经费每个项目每年分别不少于3万元、2万元、1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传承人培养、保护专项经费列入市级财政预算,省级、市级项目传承人培养、保护专项经费按属地原则列入县(市、区)财政预算。

记者了解到,上饶市政府以前给文化部门每年拨款10万元,从今年开始,每年拨款20万元,用于非遗保护等。另外,当地文化部门还为城市文化站干部开办了培训班,向他们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知识等。

责任编辑:huijua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