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灯戏:“非遗”如何让老百姓“爱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川北灯戏《访农》剧照。

9月上旬,中国灯戏·南充论坛暨中国·南充“嘉陵江灯戏艺术节”将在南充举行。7月6日下午,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南充市政府日前已向中国艺术研究院提出申请:“诚邀国内外戏剧理论知名专家和云南、贵州、重庆等地全国知名灯戏艺术团,来南充举行灯戏研讨和交流展演,共促灯戏发展,同享艺术盛会。”

作为南充的一朵传统艺术奇葩,灯戏被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灯戏究竟是怎样一种戏?即将举行的灯戏艺术节能否重新点燃老百姓的激情,为老百姓带来久违的惊喜?

老百姓“搞笑”的活剧

如今年近六旬的南充市川剧、川北灯戏艺术团党组书记徐少岳,从1985年起就与川北灯戏“捆”在一起,从组织队伍到选人,从排练到演出,摸爬滚打了整整25年,对川北灯戏的“起根发蒙”了如指掌。

据徐少岳介绍,川北灯戏有400多年历史,比川剧的历史还早。它最先就是阆中、南部、仪陇、苍溪一带农民的自娱自乐,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搞笑”。每当丰收、庙会、各种庆典或婚丧嫁娶,大家要找点乐子,便用劳动工具当“道具”自编自演自唱,内容无非两个,一是老百姓身边的趣事儿,一是把帝王将相拿来“开涮”。所以,川北灯戏的风格是诙谐、欢乐,角色以丑角为主,颇有今天的“小品”味道。不过,灯戏往往载歌载舞,更像潘长江的“歌舞小品”。

川北灯戏还有一个“外号”叫大铺盖。因为大家聚在一起,没有那么多床位,又没得旅馆,所以便整晚上看灯戏,在笑声中解决了睡觉的问题。后来文人另起了一个雅号,叫“川北山乡的喜乐神”。

说到川北灯戏,便不能不提到一个神秘人物“嘉陵公子”,他写了一首《竹枝词》(其实是打油诗),形容川北灯戏的盛况“一堂歌舞一堂星,灯有戏文戏有灯;庭前庭后灯弦调,满座捧腹妙趣生。”

从田间院落到大雅之堂

川北灯戏反映了川北老百姓骨子里诙谐、幽默的一面,以及对欢乐的追求。不过长期以来,它也仅仅是一种民间小戏,既没有“名分”,更未登上“大雅之堂”。至于后来它堂而皇之成为一种剧目进京演出,直到成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却是一代代艺术工作者不懈努力的结果。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川北灯戏经历了3次高潮,迈上了3个台阶。

上世纪60年代初,南充地区成立川剧团灯戏队,收集、挖掘、整理民间灯戏,可惜“文革”中灯戏队被解散。上世纪80年代中叶,当时的地区文化局再次组织专业队伍,挖掘出一大批灯戏小戏小品,参加全省调演获得好评。随后经过深入提炼加工,一批灯戏如《搭错车》、《丈母娘上轿》、《称妈》、《幺妹嫁给谁》、《包公照镜子》等参加在成都举行的全国第七届现代戏年会,引起轰动。专家一致认为,新时代的戏就要这个样,“既贴近老百姓又耐看”。后来,川北灯戏被邀进京演出,并进入中南海演出,演职人员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第二次高潮是本世纪初,灯戏《拜师》获全国群星奖金奖,被邀为党的十六大献礼演出。

第三次高潮是2005年川北灯戏参加全省戏剧比赛,一举获得11个大奖,参加第三届川剧节获得8个大奖,随后,申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并正式在全国列为一个剧种,确立了自己的“名分”。

如何才能让老百姓“爱看”?

川北灯戏原本来自民间,后来登上大雅之堂,获得了一连串耀眼的“光环”后,却似乎离老百姓越来越远了。无论如何,这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我市举办本次“嘉陵江灯戏艺术节”,就是要让灯戏“回到民间”。但它是否能让老百姓“爱看”,让大家发出开心的笑声,无疑是一个艰巨的挑战。

徐少岳告诉记者,此次灯戏艺术节将分别在南充大剧院和市北湖公园集中演出20多个灯戏,其中包括《齐老爷办奇案》、《请长年》、《包公照镜子》、《幺妹嫁给谁》、《开门灯》、《灵牌迷》、《拜师》、《秀才买缸》、《嫁妈》、《闹隍会》等经典灯戏。与东北“二人转”在全国的“火爆”相比,同样具有诙谐幽默特质的川北灯戏,“市场占有率”明显不足,在此次艺术节中老百姓是否“买账”,也还是个未知数。徐少岳分析,“关键还是剧本”,必须要有精品,要在故事情节、唱腔等各方面吸引人。有关方面正在组织一大批老作家创作剧本,争取提炼出“精品”。

徐少岳表示,川北灯戏曾在四川师范大学、川北医学院上演了10多场,场面火爆,非常受欢迎,说明灯戏“还是很有市场”。

责任编辑:huijua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