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布艺蓝夹缬 寻回跨越千年的丝织古典记忆

视线

翁垟、大荆……只要有一点点线索,家住乐成镇仓桥村的南向北就会四处去奔波寻找,只为了挽救记忆里的那一抹蓝…… 温州乐清一位普通公务员南向北,为抢救这门神奇而古老的民间工艺四处奔走。几年下来,她自己也俨然是蓝夹缬的专家。她对记者说,与蓝夹缬的结缘时间虽然不长,但已被深深迷住不能自拔。

2002年至2004年间,南向北与父亲联手编写《乐清传统民俗》一书,父亲伏案执笔,南向北负责外出采访、搜集资料等。当写到“染布”一节时,却找不到一个民间印染师傅,只找到黄檀硐村的一个废旧染灶。每到一地,听到的都是同一句话:过去染布坊到处都有,现在染布师傅都去世了。“我真不甘心,30年前到处都有的东西,怎么现在都没了呢?抓紧,说不定还有健在的染布师傅让我来采访。我想到了城北的农民摄影爱好者叶松开,这个满世界到处跑的人,说不定能帮我找到。”

果然不出所料,2003年的一天,叶松开带南向北走进白石镇中雁村印染师傅陈松尧家。原来,这是一个民间传统印染世家,陈松尧是第四代传人。主要用本地靛青作染料。停业已30多年,染灶才几个月前刚刚拆掉。毫无疑问,这是一项濒临消失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作为一位文物工作者的南向北,很自然地蹦出一句话:“陈师傅,请你重新做起来,有困难,我帮你。”经过一番动员,陈松尧师傅答应了:“从此,我和蓝夹缬结下了不解之缘。”

传奇

浙江的布艺色织名闻天下,巧手名匠代代有人。杭州织锦、湖州绫绢、余姚土布、宁波金银彩绣,还有温州神奇古老的蓝夹缬,如今不仅能够找到独门技艺在身的艺人,还与现代化的市场开发有了良好的沟通。

2007年下半年,乐清市人民政府将“蓝夹缬技艺”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那最后一抹靛蓝价格突然猛涨,每百斤600元。靛农们纷纷又重新开始种蓝草。

乐清的蓝夹缬技艺从何时开始,暂且无考,从遗留下来的实物看,约150年。20世纪70年代以前,乐清全县除雁荡以北,基本上每个村庄都有家庭染坊,每个集镇和县城都有好几家染布店。染料都用靛青,有染单色布和纱,染得最多,最赚钱的就是“蓝夹缬”。

蓝夹缬技术含量高,用刻着精美图案的木雕版夹紧坯布印染,染出来的棉布蓝底白图案,清清爽爽,非常漂亮,专用作被面。乐清人称之“夹花被”、“夹版被”。一般人结婚至少有两床夹花被,因是婚嫁必备之物,故图案内容吉祥、喜庆。

白石镇中雁村的蓝夹缬制作老艺人陈松尧师傅与老伴回忆当年的情景说:“以前我们生意很忙,每天不分昼夜,全家大小齐上阵,8只染缸,三副雕版,每天能染6条被面,每条收加工费6元钱,当时国家工作人员月工资才20多元。”

因为介入了蓝夹缬传统技艺的抢救,南向北由此认识了一批志同道合者。2006年4月4日,她受邀去中国丝绸博物馆,参加浙南夹缬研讨会,在会上认识了张琴。

张琴,30多岁,温州籍,现居北京。这位看似普普通通、文文静静的女青年,竟做出了惊人的事。2001年至2005年,张琴花了5年的时间,走遍了有蓝夹缬及与蓝夹缬有关的地方,足迹遍布浙南的温州、台州、丽水地区和福建省。编写了《中国蓝夹缬》一书,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记忆

杭州织锦的溯源要从五代十国开始,那时吴越国王钱镠在杭州设立了官营丝绸作坊——织室,网罗了有高超技艺的“织锦工”300余人,这是记载中杭州有织锦生产的开始,后经宋、元、明、清、民国的发展直至现代,杭州城里一直是街巷邻里杼声相闻,居民皆以“织绫锦为业”。经过近千年的创新、发展,杭州织锦已形成了三大系列1640余个花色品种。目前全国只剩“都锦生”一家还遵循古法保存着杭州织锦的传统手工织造技艺,杭州织锦的工艺技术骨干大都年事已高,目前被杭州市人民政府认定的杭州传统织锦工艺美术大师仅有一人,因此,对杭州织锦技艺的抢救和保护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湖州双林绫绢生产历史源远流长。据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掘到的碳化了的绢片测定,双林绫绢生产距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历史。“花者为绫,素者为绢。”双林绫绢传统手工技艺精湛,种类繁多,分为耿绢、矾绢、花绫、素绢等诸多品种。

余姚土布又称“越布”、“余姚杜布”等,兴起于东汉,在南宋和元明清时期名噪一时,前后历经2000年左右。

宁波刺绣称“宁绣”,曾与“蜀绣”、“苏绣”齐名。“宁绣”中尤以金银彩绣最为著名。与通常刺绣一样,金银彩绣也是在丝绸上刺绣图案。殊异处在于,在使用各种色线的同时,在图案中的突出部分使用金银线,从而实现富丽堂皇的特殊效果。

“夹缬”本指古代朝廷中用两片纹样对称的木板夹住织物染制出图案花样的丝织品,后流传民间,在棉织品上染制,也称“夹缬”。我国浙南地区以蓝草汁为染料,在丝或棉织品上染制出图案花样的,就被称为“蓝夹缬”。

责任编辑:huijua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