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手工艺大有可为 恩施小漆筷化身大产业

图为:漆筷背后代表的是恩施的民俗风情。佟建国/摄

一双筷子经过150余道手工工序制成,镶嵌七彩贝壳,涂抹上恩施特有的绿色环保漆。产业之路激活有160年历史的非遗宝藏“恩施漆筷”,吴雪峰将漆筷公司打造恩施的规模企业。“光拿着一双筷子,消费者哪里看得出来背后的150道工艺,得为传统注入新元素。”吴雪峰说,恩施原有一家漆筷工艺厂,以“工艺精致”为卖点。不过,普通消费者无法想像出筷子背后复杂的工艺流程。恩施民俗风情、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外界对恩施一直非常好奇。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吴雪峰脑中形成——以筷子为载体,揭开恩施神秘的面纱。2006年,吴雪峰的漆筷公司成立。

如何将楚文化与筷子对接?摸索了一年多,吴雪峰开发出来的第一套产品是“土家吊脚楼筷头”和“吊脚楼筷架”,筷子头部和筷架都精雕细刻成吊脚楼形状。恩施地区曾发现过大量秦朝竹简,吴雪峰用激光在竹简上雕刻出吊脚楼的说明书。礼品盒配有专用放大镜,消费者可以品赏把玩,赏筷子、读竹简。

公司的产品覆盖了高中低端各个消费层。普通礼盒只要几十元,高端礼盒高达上万元。吴雪峰说,家家用筷,市场潜力非常大,有的是家中常用,有的则是当成馈赠礼品。成都的烙花筷、苏州的白木筷、杭州的天竺筷等进入市场较早,恩施漆筷得在市场上打响品牌认知度。

上个月,参加完世博湖北周传习区展演后,吴雪峰接到了北京、上海等地客商的电话。“卖筷子就是卖文化”,吴雪峰准备把消费者熟知的恩施摆手舞、西兰卡普等融入到筷子文化中,借民俗牌做大筷子产业。(刘茜)



责任编辑:依侬
上篇文章:老北京与中国武术 太极拳从这里走向全国(图) 下篇新闻:没有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