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天地之中”的会善寺为何能成为世界遗产(1)

位于天地之中的会善寺为何能成为世界遗产-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北京时间2010年8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4届大会将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使之成为我国的第39处世界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包括8处11项建筑遗迹,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构成了一部中国中原地区上下两千年形象直观的建筑史。对于这一建筑群中的不少建筑,我们都不会陌生,如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中岳庙、嵩阳书院、少林寺常住院、塔林等,而对于会善寺,很多人都不了解。会善寺与少林寺、法王寺、嵩岳寺并称为嵩山四大寺院。何时修建,今存两说。一说始于汉,一说始于北魏,明代《嵩书》、清代《说嵩》、《嵩山志》、《嵩岳游记》、《登封县志》中的会善寺条,载文大同小异,对于会善寺的修建,均曰本北魏孝文帝离宫也,这也是现在广为流传的说法。

位于天地之中的会善寺为何能成为世界遗产-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会善寺位于嵩山南麓的积翠峰下。极目远眺,此峰高不及诸峰一半,形似佛教经幢的幢顶,可谓积翠幢盖。寺外,龙赐清泉,潺潺细流。踏入寺内,两株千年桧柏,笔直挺拔,干粗叶密,直伸蓝天,实为罕见。而山门前的龙柏,躯干老化斑驳,弯曲如龙,昂首吐蕊,栩栩如生。寺内外又有千年银杏树三株,均高二十余米,围粗四米许。明人吴三乐有首诗,题为《雨过会善寺观茶榜石刻》,其中道:寺雨人仍过,花香酒故随。寻源行水尽,披雾看山时。树杪闻清馨,苔余认断碑。虎溪僧送客,一笑有相知。诗中谈到的苔余认断碑,我们现在依然能亲历这样的场景,会善寺有碑碣、造像、经幢、塔铭、石柱、佛座及其他众多古石刻。

如唐代宗大历二年(767)镌刻的《敕戒坛碑》,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陆长源撰文、陆郢篆额并隶书的《会善寺戒坛记》,唐开元十五年(727)由唐代名家宋儋撰文书丹的《道安禅师碑》,充分反映了寺院唐代历史、戒坛营建与高僧传略,可与《全唐文》著录的有关会善寺的碑文相参阅。而现存于河南博物院中原石刻艺术馆的、镌刻于北齐武平七年的《会善寺造像碑》,则是嵩山地区难得的北朝石刻。

位于天地之中的会善寺为何能成为世界遗产-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会善寺高僧辈出,元同、净藏及一行等皆出该寺。其中,一行不仅留下了《大衍历》,还在此修筑了琉璃戒坛。据《会善寺戒坛记》记载,此坛平面为方形,四角立有石柱,四周镂刻天王像,栋柱磴石,各雕鬼怪山水,十分精美。五代时,为营建汴京宫门,撤去会善寺的许多建筑,戒坛石槛亦遭厄运。今存石柱一根,柱正面雕金刚像,右手仗剑,足踏两鬼,手足及胸部皆裸露,头部已毁。金刚像背刻八角柱,柱身两侧及背部留有梁枋榫眼数处,并镂刻精细的阴文卷草,尽展盛唐气象。

会善寺还有嵩山地区现存唯一的元代木结构建筑--大雄宝殿。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筒瓦顶,出檐深远,斗拱硕大,造型朴实。外跳五铺作重拱双下昂,模仿宋代做法,昂首下垂,昂的后尾是卡接的假昂尾,没有宋代通昂的实用价值高;角梁的后尾嵌入殿角下的垂柱上面,而不是和相邻的斗拱后尾互相交叉;梁架带有宋代月梁的做法,但表面雕饰粗糙;檩、柱也有同样特点;殿内作减柱造,即当心间减前金柱两根,次间减后金柱两根。梁架为四椽袱搭牵,结构严谨,保存完整。其斗拱、角梁、乳袱、剳牵、丁袱、桔头、丁华抹颏拱等典型做法,均反映了元代建筑技术的重要特征,故在建筑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在会善寺山门西边山坡上的净藏禅师塔,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八角形仿木结构亭式砖塔,建于唐天宝五年(746),由基座、塔身、塔顶组成,平面作等边八角形,通高10.35米,坐北面南,立于台基之上。自台基至顶约9米,基座上部为须弥座,束腰部分每面均雕壸门,下为四层台的基座素壁;塔身每角砌出壁面呈五角形的倚柱,柱头承托一斗三升斗拱,两柱头之间用人字拱。塔正面南向为拱券式塔门,可入塔室,塔室平面亦作八角形,顶为穹窿形,以八角攒尖式收结。塔身北面嵌净藏塔铭一方,东西两面各作仿木结构门窗。其余各面砌破子棂窗或人字斗拱;塔顶由叠涩砖檐、砖雕花纹及火焰宝珠组成。

责任编辑:lu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